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序言 | 第13-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章构思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濒危物种的定义及其价值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濒危物种的定义 | 第15-18页 |
一、濒危物种的广义定义 | 第15-16页 |
二、濒危物种的管理学角度定义 | 第16-17页 |
三、濒危物种的法律定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 | 第18-19页 |
一、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 | 第18页 |
二、濒危植物的生存现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濒危物种的价值 | 第19-23页 |
一、基因价值 | 第19-20页 |
二、经济价值 | 第20-21页 |
三、生态价值 | 第21-22页 |
四、科研价值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濒危物种保护立法比较 | 第23-34页 |
第一节 美国《濒危物种法》 | 第23-25页 |
一、《濒危物种法》的相关规定 | 第23页 |
二、《濒危物种法》的经验启示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印度《生物多样性法》 | 第25-27页 |
一、《生物多样性法》的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二、印度《生物多样性法》的经验启示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巴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 | 第27-28页 |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二、巴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的经验启示 | 第28页 |
第四节 中国濒危物种立法保护现状 | 第28-30页 |
一、中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立法概况 | 第28-29页 |
二、中国陆生野生植物保护立法概况 | 第29页 |
三、中国海洋濒危物种保护立法概况 | 第29-30页 |
四、中国遗传资源保护立法概况 | 第30页 |
第五节 国外濒危物种相关立法对我国濒危物种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0-34页 |
一、立法规定专门管理濒危物种相关事宜的机构 | 第30-31页 |
二、扩大濒危物种保护立法保护对象的范围 | 第31-32页 |
三、处理濒危物种国家所有权与私权之间的矛盾 | 第32页 |
四、宣传教育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性以及确立公众参与制度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 第34-49页 |
第一节 中央立法中有关濒危物种保护的积极面与缺失面 | 第34-43页 |
一、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的积极方面 | 第34-39页 |
二、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的缺失方面 | 第39-43页 |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复杂与濒危物种的灭绝 | 第43-46页 |
一、地方立法纷繁复杂 | 第43-45页 |
二、濒危物种的持续加速灭亡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存在缺失环节 | 第46-49页 |
一、中央立法不可能尽善尽美 | 第46-47页 |
二、缺失的环节——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法》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完善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的相关内容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的紧迫性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濒危物种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51-57页 |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 第51-52页 |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涵物种多样性保护 | 第52-53页 |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立法上存在较多屏障 | 第53-57页 |
一、濒危物种的具体特征 | 第53-54页 |
二、濒危物种立法保护的法律名录 | 第54-57页 |
第四节 濒危物种保护立法的可操作性 | 第57-58页 |
第五节 濒危物种保护法的执法问题 | 第58-61页 |
一、行政主体管辖权混乱 | 第58-59页 |
二、执法主体应统一或者明晰责任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架构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法 | 第61-66页 |
第一节 架构中国《濒危物种保护法》 | 第61-66页 |
一、总则 | 第61-62页 |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 第62-63页 |
三、濒危物种名录的管理 | 第63页 |
四、濒危物种的管理 | 第63-65页 |
五、法律责任 | 第65页 |
六、附则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