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研究背景——传统村落过度开发带来的问题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第14-2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5-24页 |
1.3.3 论文组成及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1.4.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 第25-27页 |
1.4.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传统苗寨的现状 | 第29-49页 |
2.1 西江苗寨的现状 | 第29-36页 |
2.1.1 西江苗寨的自然环境 | 第30-31页 |
2.1.2 西江苗寨的历史人文 | 第31-34页 |
2.1.3 西江苗寨的空间格局 | 第34-36页 |
2.2 郎德苗寨的现状 | 第36-45页 |
2.2.1 郎德苗寨的自然环境 | 第36页 |
2.2.2 郎德苗寨的历史人文 | 第36-38页 |
2.2.3 郎德苗寨的空间格局 | 第38-45页 |
2.3 传统苗寨的环境评价 | 第45-49页 |
2.3.1 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第45-47页 |
1 自然环境 | 第45页 |
2 历史人文 | 第45-46页 |
3 空间格局 | 第46-47页 |
2.3.2. 传统苗寨的景观特征 | 第47-48页 |
1 传统苗寨的主要自然景观特征 | 第47页 |
2 传统苗寨的主要人文景观环境特征 | 第47-48页 |
2.3.3 主要景观特征分析评价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地域性村落现代化之路 | 第49-66页 |
3.1 地域性村落现代化的几种方法 | 第49-51页 |
3.2 西江苗寨和郎德上寨的变化 | 第51-62页 |
3.2.1 西江苗寨的变化 | 第51-57页 |
3.2.2 郎德上寨的变化 | 第57-62页 |
3.3 关于两个苗寨的变化的讨论 | 第62-64页 |
3.3.1 西江苗寨 | 第62-63页 |
3.3.2 郎德上寨 | 第63-64页 |
3.4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环境的变化 | 第64-66页 |
3.4.1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64-65页 |
3.4.2 传统与现代的不同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传统村落现代化经验 | 第66-80页 |
4.1 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 第66-74页 |
4.1.1 参考案例:就地保护——美国墨西哥州的印第安村落保护 | 第66-70页 |
4.1.2 参考案例:艺术介入——越后妻有 | 第70-72页 |
4.1.3 参考案例:发展民宿——台湾桃米生态村 | 第72-74页 |
4.2 产业植入的适度性 | 第74-77页 |
4.2.1 以西江苗寨为代表的深度植入为例 | 第74-75页 |
4.2.2 以郎德苗寨为代表的传统苗寨的继承原则 | 第75-77页 |
4.3 设想朗德上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第77-80页 |
4.3.1 郎德上寨更新总体格局构建 | 第77-78页 |
4.3.2 郎德上寨的旅游格局 | 第78-79页 |
4.3.3 郎德上寨的社区营造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0-86页 |
5.1 综述 | 第80-81页 |
5.2 结论 | 第81-84页 |
5.2.1 传统苗寨的主要景观控制要素 | 第81-82页 |
5.2.2 传统苗寨置入新产业的适度性 | 第82-83页 |
5.2.3 郎德上寨的旅游介入格局构建 | 第83-84页 |
5.3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102页 |
附录A. 给旅游者的问卷 | 第88-90页 |
附录B. 给原住民的问卷 | 第90-92页 |
附录c. 毕业设计 | 第92-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