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空间解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6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综述 | 第18-24页 |
2.1 邯郸西部山区的自然环境 | 第18-20页 |
2.1.1 自然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2 农田耕地 | 第19-20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2.2 空间形态的社会人文环境 | 第20-21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0页 |
2.2.2 冀商文化 | 第20-21页 |
2.2.3 风水理论 | 第21页 |
2.3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概况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 第24-52页 |
3.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内涵 | 第24-25页 |
3.1.1 空间与形态 | 第24页 |
3.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 第24-25页 |
3.2 传统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25-35页 |
3.2.1 建筑组群 | 第25-27页 |
3.2.2 街巷空间 | 第27-28页 |
3.2.3 空间节点 | 第28-32页 |
3.2.4 防御空间 | 第32-35页 |
3.3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落空间形态解析 | 第35-45页 |
3.3.1 村落的整体平面布局 | 第35-40页 |
3.3.2 村落的中心与边缘 | 第40-42页 |
3.3.3 组团与街道 | 第42页 |
3.3.4 公共建筑与村落形态 | 第42-45页 |
3.4 院落形式与营造技术 | 第45-51页 |
3.4.1 院落形式 | 第45-47页 |
3.4.2 营造技术 | 第47-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 | 第52-62页 |
4.1 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 | 第52-57页 |
4.1.1 依山就势、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 | 第52-53页 |
4.1.2 人性化街巷尺度与交通系统 | 第53-54页 |
4.1.3 传统村落空间的标识性 | 第54-55页 |
4.1.4 复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 | 第55-57页 |
4.2 传统村落给我们的启示 | 第57-61页 |
4.2.1 聚落是自然生长的 | 第57-59页 |
4.2.2 因地制宜 | 第59-60页 |
4.2.3 讲究风水 | 第60-61页 |
4.2.4 村落面貌的多样性 | 第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实例解析—涉县王金庄空间解析 | 第62-75页 |
5.1 王金庄概况 | 第62-63页 |
5.2 王金庄村空间解析 | 第63-67页 |
5.2.1 街巷空间 | 第63-64页 |
5.2.2 空间节点 | 第64-65页 |
5.2.3 防御空间 | 第65-67页 |
5.3 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水 | 第67-69页 |
5.3.1 建筑形式 | 第67-68页 |
5.3.2 建筑风水 | 第68-69页 |
5.4 特色梯田 | 第69-71页 |
5.4.1 耕地概况 | 第69-70页 |
5.4.2 梯田修建 | 第70-71页 |
5.5 文化娱乐与宗教建筑 | 第71-72页 |
5.5.1 文化娱乐设施 | 第71-72页 |
5.5.2 宗教祠庙 | 第72页 |
5.6 王金庄传统村落现存的问题与更新保护 | 第72-74页 |
5.6.1 王金庄现存问题 | 第72-73页 |
5.6.2 王金庄的优势 | 第73页 |
5.6.3 王金庄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与发展途径 | 第73-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