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基于遥感和GIS的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7-3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7-21页
        1.1.2 遥感技术与地质灾害第21-22页
        1.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0页
        1.2.1 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3-25页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5-27页
        1.2.3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7-30页
    1.3 盐池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0-32页
        1.3.1 研究区地质灾害研究现状第30-31页
        1.3.2 存在的问题第31-32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32-35页
第2章 盐池县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第35-45页
    2.1 概况第35-36页
    2.2 自然地理第36-39页
        2.2.1 气候条件第36-37页
        2.2.2 地形地貌第37-38页
        2.2.3 水文特征第38页
        2.2.4 人类工程活动第38-39页
    2.3 区域地质背景第39-42页
        2.3.1 地层岩性第39-41页
        2.3.2 地质构造第41-42页
    2.4 区域地质环境第42-45页
        2.4.1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第42-43页
        2.4.2 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第43-44页
        2.4.3 地震第44-45页
第3章 基于遥感的地质灾害解译及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第45-66页
    3.1 数据源第45页
    3.2 数据预处理第45-50页
        3.2.1 大气校正第45-49页
        3.2.2 几何校正第49-50页
    3.3 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第50-60页
        3.3.1 解译方法第50-54页
        3.3.2 解译标志第54-60页
    3.4 解译结果第60-65页
        3.4.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第60-62页
        3.4.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第62-65页
        3.4.3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第65页
    3.5 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基于Landsat影像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第66-81页
    4.1 研究方法第66-70页
        4.1.1 像元二分模型第66-67页
        4.1.2 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第67页
        4.1.3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等级划分第67-68页
        4.1.4 景观格局指数第68页
        4.1.5 植被重心迁移模型第68-70页
    4.2 植被变化分析第70-75页
        4.2.1 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第70-71页
        4.2.2 植被覆盖度年度变化第71-72页
        4.2.3 植被覆盖度面积变化第72页
        4.2.4 植被转换过程第72-74页
        4.2.5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第74-75页
    4.3 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第75-78页
        4.3.1 景观水平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第75-76页
        4.3.2 类型水平的植被景观格局特征第76-77页
        4.3.3 植被重心迁移距离第77-78页
    4.4 原因分析第78-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动态监测第81-101页
    5.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第81-82页
    5.2 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指数第82-89页
        5.2.1 遥感生态指数评价指标提取第82-89页
    5.3 遥感生态评价指数的构建第89-91页
    5.4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第91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91-100页
        5.5.1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第91-93页
        5.5.2 生态质量动态监测第93-95页
        5.5.3 盐池县乡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第95-96页
        5.5.4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成因分析第96-100页
    5.6 小结第100-101页
第6章 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第101-123页
    6.1 地质灾害敏感性第101-102页
    6.2 研究方法第102-105页
        6.2.1 信息量模型(I)第103页
        6.2.2 确定性系数模型(CF)第103-104页
        6.2.3 逻辑回归模型(LR)第104-105页
        6.2.4 流程图第105页
    6.3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分级第105-111页
        6.3.1 评价单元第105-106页
        6.3.2 评价因子第106-111页
    6.4 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第111-114页
        6.4.1 评价因子I值和CF值的计算第111-112页
        6.4.2 评价因子共线性诊断第112-113页
        6.4.3 评价因子权重值的计算第113-114页
    6.5 评价结果及检验第114-121页
        6.5.1 敏感性评价分区与评价结果第114-115页
        6.5.2 敏感性评价结果检验第115-118页
        6.5.3 乡镇地质灾害敏感性第118-120页
        6.5.4 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第120-121页
    6.6 小结第121-123页
第7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123-159页
    7.1 地质灾害危险性第123-124页
    7.2 研究方法第124-128页
        7.2.1 层次分析法(AHP)第124-126页
        7.2.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第126页
        7.2.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第126-127页
        7.2.4 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第127-128页
        7.2.5 流程图第128页
    7.3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分级第128-134页
        7.3.1 评价单元第128-129页
        7.3.2 评价因子第129-134页
    7.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134-153页
        7.4.1 层次分析法(AHP)第134-139页
        7.4.2 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OLS)第139-142页
        7.4.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第142-147页
        7.4.4 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第147-151页
        7.4.5 模型评价结果对比第151-153页
    7.5 乡镇地质灾害危险性第153-155页
    7.6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第155-156页
    7.7 讨论第156-157页
    7.8 小结第157-159页
第8章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第159-185页
    8.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第159-163页
        8.1.1 风险与地质灾害风险第159-160页
        8.1.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第160-162页
        8.1.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与评价方法第162-163页
        8.1.4 盐池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第163页
    8.2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第163-171页
        8.2.1 易损性评价方法第163-166页
        8.2.2 易损性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66页
        8.2.3 盐池县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第166-169页
        8.2.4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第169-170页
        8.2.5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第170-171页
    8.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第171-175页
        8.3.1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第171-172页
        8.3.2 乡镇地质灾害风险特征第172-175页
    8.4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第175页
    8.5 盐池县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第175-176页
    8.6 盐池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第176-178页
        8.6.1 临界降雨量的确定及气象预警级别第177页
        8.6.2 气象预警区划第177-178页
    8.7 盐池县地质灾害防治第178-183页
        8.7.1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178-182页
        8.7.2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第182-183页
    8.8 小结第183-185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85-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04页
附录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6.5wt.%Si合金丝材制备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高阶非线性不确定多智能体系统鲁棒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