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武夷山地区传统建筑要素提取及其现代转译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第10-14页
        1.2.1 相关概念第10-11页
        1.2.2 相关理论第11-13页
        1.2.3 研究对象第13页
        1.2.4 研究范围第13-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4-16页
        1.3.1 国外地域建筑研究概况第14页
        1.3.2 国内地域建筑研究概况第14-16页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论文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武夷山地区建筑地域性影响因素第18-29页
    2.1 自然因素第18-22页
        2.1.1 地理位置第18-19页
        2.1.2 气候条件第19-20页
        2.1.3 地貌特征第20-21页
        2.1.4 水文特征第21-22页
    2.2 人文因素第22-27页
        2.2.1 历史沿革第22-23页
        2.2.2 文化因素第23-26页
        2.2.3 政治因素第26页
        2.2.4 经济因素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武夷山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要素提取第29-65页
    3.1 聚落空间形态第29-40页
        3.1.1 聚落选址第29-32页
        3.1.2 空间层次第32-36页
        3.1.3 山水结合第36-39页
        3.1.4 风水意向第39-40页
    3.2 建筑空间布局第40-53页
        3.2.1 民居第40-46页
        3.2.2 祠堂第46-48页
        3.2.3 书院第48-51页
        3.2.4 牌坊第51-53页
    3.3 建筑材料细部第53-60页
        3.3.1 建筑材料第53-55页
        3.3.2 建筑色彩第55-57页
        3.3.3 建筑细部第57-60页
    3.4 建筑营建方式第60-63页
        3.4.1 木构体系第61-62页
        3.4.2 围护墙体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武夷山地区新地域建筑实例评析第65-86页
    4.1 武夷山庄第65-71页
        4.1.1 因地制宜第66-68页
        4.1.2 空间组织第68-69页
        4.1.3 材料建造第69-70页
        4.1.4 建筑POE第70-71页
    4.2 九曲花街第71-75页
        4.2.1 因地制宜第71-73页
        4.2.2 空间组织第73-74页
        4.2.3 材料建造第74-75页
        4.2.4 建筑POE第75页
    4.3 武夷山茶博物馆第75-80页
        4.3.1 因地制宜第76-77页
        4.3.2 空间组织第77-78页
        4.3.3 材料建造第78-79页
        4.3.4 建筑POE第79-80页
    4.4 武夷山竹筏育制场第80-84页
        4.4.1 因地制宜第80-82页
        4.4.2 空间组织第82-83页
        4.4.3 材料建造第83-84页
        4.4.4 建筑POE第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武夷山地区现代地域建筑的创作表达研究第86-102页
    5.1 回应传统的整体布局第86-88页
        5.1.1 天人合一的生态布局观第86-87页
        5.1.2 因地制宜的聚落营造方式第87页
        5.1.3 多层次的聚落空间序列第87-88页
        5.1.4 多中心的聚落布局第88页
    5.2 适应新生的空间形态第88-91页
        5.2.1 异化尺度的院落空间第89页
        5.2.2 更新传承的过渡空间第89-90页
        5.2.3 重点保留的仪式空间第90-91页
        5.2.4 追随时代的功能空间第91页
    5.3 当代演绎的材料技术第91-96页
        5.3.1 新材料的使用第92页
        5.3.2 新材料技术带来的影响第92-93页
        5.3.3 传统材料的符号转化第93-95页
        5.3.4 传统材料的再生利用第95-96页
    5.4 抽象转译的形式符号第96-101页
        5.4.1 隐喻与象征第96-98页
        5.4.2 再现与变异第98-99页
        5.4.3 对比与调和第99-100页
        5.4.4 建筑色彩的当代表达第100-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结束语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个人简历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探究--以杭州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
下一篇:M公司汽车售后零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