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Al-Li合金的发展状况 | 第18-23页 |
1.2.1 国外Al-Li合金的发展状况 | 第18-22页 |
1.2.2 国内Al-Li合金的发展 | 第22-23页 |
1.3 Al-Li合金中的合金元素 | 第23-27页 |
1.3.1 Li和Cu对Al-Li合金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2 Mg和Ag对Al-Li合金的影响 | 第24-26页 |
1.3.3 Zn对Al-Li合金的影响 | 第26页 |
1.3.4 微量Zr和Sc对Al-Li合金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5 其它微量稀土元素对Al-Li合金的影响 | 第27页 |
1.4 Al-Li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 第27-28页 |
1.4.1 固溶处理 | 第27页 |
1.4.2 单级时效处理 | 第27页 |
1.4.3 双级时效处理 | 第27-28页 |
1.4.4 三级时效处理 | 第28页 |
1.4.5 形变时效处理 | 第28页 |
1.5 铝铜锂合金中的析出相 | 第28-34页 |
1.5.1 合金中的析出相 | 第28-29页 |
1.5.2 GP区 | 第29-30页 |
1.5.3 δ′相 | 第30-31页 |
1.5.4 δ 相 | 第31页 |
1.5.5 T_1相 | 第31-32页 |
1.5.6 θ′相 | 第32页 |
1.5.7 σ 相 | 第32-33页 |
1.5.8 共生相 | 第33页 |
1.5.9 T_2相 | 第33-34页 |
1.5.10 T_B相 | 第34页 |
1.6 Al-Cu-Li合金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2.1 实验所用的合金 | 第37页 |
2.2 热处理工艺 | 第37页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2.4 性能和微观组织表征方法 | 第37-41页 |
2.4.1 硬度测试 | 第37-38页 |
2.4.2 扫描电镜 (SEM)观察 | 第38页 |
2.4.3 透射电镜以及高角环形暗场像观察 | 第38-40页 |
2.4.4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40-41页 |
第3章 单级时效对合金性能及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41-66页 |
3.1 固溶温度及固溶时间的确定 | 第41-43页 |
3.1.1 固溶温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3.1.2 不同固溶处理时间及其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3.1.3 未溶的第二相颗粒成分分析 | 第43页 |
3.2 单级时效热处理的硬度曲线和显微组织 | 第43-63页 |
3.2.1 80℃保温时效时样品的硬度曲线和微观组织 | 第43-45页 |
3.2.2 100℃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45-50页 |
3.2.3 120℃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50-52页 |
3.2.4 135℃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52-54页 |
3.2.5 145℃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54-56页 |
3.2.6 165℃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56-62页 |
3.2.7 200℃单级时效处理硬度曲线以及显微组织 | 第62-63页 |
3.3 分析讨论 | 第63-65页 |
3.3.1 时效硬化、析出相与时效温度的关系 | 第63-64页 |
3.3.2 80℃至 200℃恒温时效硬化效果与晶粒内部析出相的关系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T_1相的形成机制 | 第66-84页 |
4.1 T_1相形貌与透射电镜入射方向的关系 | 第66-67页 |
4.2 T_1相的原子结构 | 第67-70页 |
4.3 T_1相的形核 | 第70-71页 |
4.4 GP_(T1)区的发现 | 第71-72页 |
4.5 HAADF图像模拟样品厚度测定 | 第72-74页 |
4.6 GP_(T1)区原子结构的测定 | 第74-75页 |
4.7 T_1相变体 | 第75-77页 |
4.8 T_1相的生长方式 | 第77-78页 |
4.9 分析讨论 | 第78-83页 |
4.9.1 GP_(T1)区和埋在铝基体中T_1相衬度的不同 | 第78-79页 |
4.9.2 GP_(T1)区和埋在铝基体中T_1相HAADF相模拟衬度的不同 | 第79-81页 |
4.9.3 GP_(T1)区向T_1相原子结构转变过程 | 第81-83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合金中复杂共存析出相的析出序列研究 | 第84-100页 |
5.1 维氏硬度 | 第85-86页 |
5.2 微观组织 | 第86-98页 |
5.2.1 自然时效微观组织 | 第86-87页 |
5.2.2 单级时效微观组织 | 第87-88页 |
5.2.3 自然60天+165℃人工时效微观组织 | 第88-90页 |
5.2.4 自然60天+180℃人工时效微观组织 | 第90-92页 |
5.2.5 自然60天+200℃人工时效微观组织 | 第92-98页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98-99页 |
5.3.1 时效条件和硬度的关系 | 第98页 |
5.3.2 不同时效条件下的析出过程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以后工作展望 | 第101-102页 |
1.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1页 |
2.以后工作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15-116页 |
学术活动 | 第11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