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1 作为公共干预的城市设计 | 第10-13页 |
1.1.2 转型期城市设计的失效与不足 | 第13-17页 |
1.2 研究视角 | 第17-20页 |
1.2.1 城市设计与政府行为 | 第17-18页 |
1.2.2 城市设计与公共经济 | 第18-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的:地方公共经济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与应对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2-36页 |
1.4.1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1.4.2 经济学视角的城市设计研究 | 第28-33页 |
1.4.3 政府行为视角的城市设计研究 | 第33-35页 |
1.4.4 总结 | 第35-36页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城市设计与地方公共经济的联系 | 第40-90页 |
2.1 地方公共经济的基本规律 | 第40-51页 |
2.1.1 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 | 第40-42页 |
2.1.2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求机制 | 第42-46页 |
2.1.3 地方公共经济的制度基础 | 第46-51页 |
2.2 城市设计的公共经济内涵 | 第51-64页 |
2.2.1 城市设计的公共产品对象 | 第51-53页 |
2.2.2 城市设计的空间配置作用 | 第53-61页 |
2.2.3 城市设计的供求干预机制 | 第61-64页 |
2.3 地方公共经济影响下的西方城市设计分析 | 第64-88页 |
2.3.1 西方地方公共经济的演变 | 第64-71页 |
2.3.2 政府职能转型对城市设计作用的影响 | 第71-78页 |
2.3.3 空间供求模式对城市设计机制的影响 | 第78-8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三章 转型期地方公共经济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分析 | 第90-142页 |
3.1 转型期的地方公共经济背景 | 第90-103页 |
3.1.1 转型期的地方公共经济制度 | 第90-99页 |
3.1.2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 第99-103页 |
3.2 城市设计作用失效的公共经济分析 | 第103-120页 |
3.2.1 空间经营导向下的配置失效 | 第103-112页 |
3.2.2 形象营销导向下的配置失效 | 第112-120页 |
3.3 城市设计机制失灵的公共经济分析 | 第120-140页 |
3.3.1 供给失衡影响下的设计导控 | 第121-131页 |
3.3.2 博弈失衡影响下的公众参与 | 第131-1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地方公共经济改革趋势下的城市设计定位 | 第142-172页 |
4.1 新时期地方公共经济的深化改革 | 第142-153页 |
4.1.1 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背景 | 第142-146页 |
4.1.2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型方向 | 第146-148页 |
4.1.3 公共经济改革的制度动力 | 第148-153页 |
4.2 职能转型对空间配置作用的导向 | 第153-161页 |
4.2.1 空间配置的效率优化 | 第153-158页 |
4.2.2 空间配置的公平重塑 | 第158-161页 |
4.3 治理转型对空间配置机制的要求 | 第161-171页 |
4.3.1 混合供给下的设计导控 | 第162-166页 |
4.3.2 多元表达下的公众参与 | 第166-1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五章 职能转型下城市设计配置作用的重构策略 | 第172-238页 |
5.1 内生转型的引导作用 | 第172-193页 |
5.1.1 内生导向的设计定位 | 第173-181页 |
5.1.2 内生引导的场所设计 | 第181-186页 |
5.1.3 内生引导的触媒设计 | 第186-193页 |
5.2 紧凑城市的整合作用 | 第193-210页 |
5.2.1 宏观结构的系统整合 | 第195-204页 |
5.2.2 微观肌理的连接修复 | 第204-210页 |
5.3 空间分配的均衡作用 | 第210-227页 |
5.3.1 物质层面的均衡覆盖 | 第212-220页 |
5.3.2 社会层面的均衡服务 | 第220-227页 |
5.4 社区分异的融合作用 | 第227-236页 |
5.4.1 混合社区的空间融合 | 第227-230页 |
5.4.2 社区复兴的社会融合 | 第230-2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36-238页 |
第六章 治理转型下城市设计配置机制的创新策略 | 第238-290页 |
6.1 界定产权的设计导控机制 | 第238-263页 |
6.1.1 界定产权的制度逻辑 | 第238-241页 |
6.1.2 产权细分的控制机制 | 第241-249页 |
6.1.3 市场运作的激励机制 | 第249-256页 |
6.1.4 产品过程的管理机制 | 第256-263页 |
6.2 均衡博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263-288页 |
6.2.1 均衡博弈的制度逻辑 | 第263-266页 |
6.2.2 公众组织的培育机制 | 第266-273页 |
6.2.3 公众参与的规范机制 | 第273-28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288-29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90-2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290-291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291-2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292-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02-303页 |
致谢 | 第303-304页 |
附件 | 第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