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解题及研究范围说明第13-16页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6-18页
        1.2.1 选题背景第16页
        1.2.2 选题意义第16-18页
    1.3 文献综述第18-27页
    1.4 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第27-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创新及不足第28-31页
上编 佛学对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影响(总论)第31-117页
    第2章 从浇漓靡风到圣贤气象第31-51页
        2.1 唐末、五代士人的浇漓靡风第31-36页
            2.1.1 忠义之风荡然第31-34页
            2.1.2 纵情享乐成风第34-36页
        2.2 北宋士人的圣贤气象第36-45页
            2.2.1 心忧天下、尚志节第36-40页
            2.2.2 孔颜乐处、适意自得第40-45页
        2.3 从浇漓靡风到圣贤气象之时代与思潮背景第45-51页
            2.3.1 社会的转型与士大夫政治地位的提升第45-47页
            2.3.2 儒学的中衰与佛学思潮的“乘虚而入”第47-51页
    第3章 佛学与北宋士大夫精神气象转变之关联第51-101页
        3.1 北宋的佛学精神第51-67页
            3.1.1 入宋后佛教的恢复与禅宗的再兴第51-55页
            3.1.2 禅宗的心性思想第55-63页
            3.1.3 北宋智圆、赞宁、契嵩等高僧对儒、释的调和第63-67页
        3.2 北宋士大夫与佛禅之关涉第67-80页
            3.2.1 北宋士大夫的排佛之势第67-72页
            3.2.2 北宋士大夫的参禅学佛之风第72-78页
            3.2.3 北宋士大夫眼中兼容互补的儒、释关系第78-80页
        3.3 北宋士大夫儒佛会通的理论背景第80-90页
            3.3.1 儒佛人性与佛性的相互吸纳第81-84页
            3.3.2 儒佛生命价值与生死苦乐的殊途同归第84-87页
            3.3.3 儒佛社会伦理与入世、出世理论的再融合第87-90页
        3.4 北宋士大夫佛学与士风转变之关联第90-101页
            3.4.1 佛禅悟入本体的思维模式对士大夫理性精神的敦促第91-93页
            3.4.2 佛性的内在超越对士大夫主体自觉实践精神的催发第93-96页
            3.4.3 佛教理想人格对士大夫精神境界的提升第96-101页
    第4章 北宋士大夫“佛儒交融”的精神理路第101-117页
        4.1 北宋士大夫的“圆融精神”第101-107页
            4.1.1“圆融精神”的来源第101-103页
            4.1.2 有无之圆融第103-105页
            4.1.3 和乐之圆融第105-107页
        4.2 北宋士风的转变与思想学术之关系第107-109页
        4.3 理学的发生与佛学之因缘第109-113页
        4.4 佛学向儒学的靠拢第113-117页
下编 佛学对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影响的个案研究第117-215页
    第5章 范仲淹与佛学第117-141页
        5.1 范仲淹理学先驱之地位及其对理学的实际贡献第117-128页
            5.1.1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的转变第118-121页
            5.1.2 范仲淹对后辈理学重要人物的识拔第121-123页
            5.1.3 范仲淹对儒学精神的复兴第123-125页
            5.1.4 范仲淹对理学思想上的实际贡献第125-128页
        5.2 范仲淹对佛学的服膺及与其学术思想上的关联第128-134页
            5.2.1 范仲淹与佛禅的渊源第128-131页
            5.2.2“先忧后乐”与“忧乐圆融”第131-132页
            5.2.3“孔颜乐处”向“心性之学”的转变第132-134页
        5.3 范仲淹受佛禅影响的人格精神第134-141页
            5.3.1 追求和践行大乘菩萨道“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第135-136页
            5.3.2 吸收佛禅“无”之境界,诠释“有无之境”的完美统一第136-139页
            5.3.3 为后来士人树立“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第139-141页
    第6章 周敦颐与佛学第141-167页
        6.1 周敦颐与僧人的交游第142-144页
        6.2 周敦颐理学思想与佛学的联系第144-158页
            6.2.1 周敦颐著作的佛教来源考释第145-149页
            6.2.2“实理之诚”与“理事交彻”第149-152页
            6.2.3“窗前草不除”与“无心是道”第152-155页
            6.2.4“艮卦”与《法华经》第155-158页
        6.3 周敦颐受佛学影响的精神世界第158-167页
            6.3.1“明通公溥”的君子人格第158-161页
            6.3.2“孔颜乐处”的境界追求第161-163页
            6.3.3“无欲主静”的修为方法第163-167页
    第7章 二程与佛学第167-188页
        7.1 二程对佛学的双重态度第167-171页
        7.2 二程理学对佛学思想的吸收第171-183页
            7.2.1 二程“理之本体”与佛学之“理”本体论第171-173页
            7.2.2 二程对佛学心、性、情论的批判与吸收第173-179页
            7.2.3 二程受佛禅影响的“识敬存之”与“涵养须用敬”的修养工夫第179-183页
        7.3 二程受佛禅影响的精神世界第183-188页
            7.3.1 程颢浸润佛学之精神境界第183-185页
            7.3.2 程颐浸染佛学之精神气象第185-188页
    第8章 苏轼与佛学第188-215页
        8.1 苏轼与佛教的因缘第188-194页
        8.2 苏轼思想上与佛学的关联第194-210页
            8.2.1 苏轼受佛教影响的轮回说和鬼神观第195-197页
            8.2.2 圆融佛境与苏轼的“立朝大节”第197-199页
            8.2.3“平常心是道”与苏轼的“性情合一”说第199-204页
            8.2.4“精灵妙透”的完美人格第204-210页
        8.3“悟而未悟”复归儒学精神第210-215页
结论第215-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29页
致谢第229-230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第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实验创新的商业模式关键属性动态测评研究
下一篇: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扬州琼花观社区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