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English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30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二、基本概念厘定 | 第12-18页 |
(一) 社区 | 第12-14页 |
(二) 文化 | 第14-15页 |
(三) 社区文化及建设 | 第15-17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7-18页 |
三、研究概况 | 第18-28页 |
(一) 社区文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社区的形成及历史、革命遗产 | 第30-63页 |
一、扬州的文化底蕴 | 第30-33页 |
二、琼花观社区的形成 | 第33-39页 |
(一) 从传说到文化景观 | 第33-36页 |
(二) 从文化景观到公共社区 | 第36-39页 |
三、历史遗产:琼花观社区的典型价值 | 第39-54页 |
(一) 典型地反映了运河和盐业对城市风貌的塑造 | 第39-41页 |
(二) 典型地反映了近代扬州思想的碰撞和演进 | 第41-43页 |
(三) 典型地反映了教育转型 | 第43-47页 |
(四) 典型地反映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 第47-51页 |
(五) 典型地反映了扬州近代旧资本的转化 | 第51-54页 |
四、革命遗产:建国前扬州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 第54-63页 |
第二章 前30年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1978) | 第63-115页 |
一、“街居制”:新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 第63-74页 |
(一) 街居制的形成 | 第64-67页 |
(二) 街居制行政化的加强 | 第67-74页 |
二、全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 第74-103页 |
(一) 区域物质文化形态的更新与再造 | 第74-80页 |
(二) 宣传工作、思想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 | 第80-87页 |
(三) 倡导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尚 | 第87-103页 |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第103-115页 |
(一)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 第103-107页 |
(二) 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教训 | 第107-115页 |
第三章 新时期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78-1999) | 第115-144页 |
一、“街居”制的恢复和发展 | 第115-121页 |
(一) “街居”制的恢复和完善 | 第115-118页 |
(二) “街居”制向社区制的过渡 | 第118-121页 |
二、本阶段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做法 | 第121-138页 |
(一) 新时期社区物态文化的变迁 | 第121-124页 |
(二) 大力发展居办经济,成为扬州“第一居” | 第124-126页 |
(三)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 | 第126-138页 |
三、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 第138-144页 |
第四章 新世纪琼花观社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0—) | 第144-185页 |
一、全面展开社区建设 | 第144-158页 |
(一) 建立社区居委会 | 第144-151页 |
(二) 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 | 第151-154页 |
(三) 深化社区服务 | 第154-158页 |
二、社区在古城保护下的复兴 | 第158-160页 |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 第160-175页 |
四、本阶段社区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 第175-185页 |
第五章 历史规律总结与未来路径探讨 | 第185-202页 |
一、历史规律总结 | 第185-189页 |
二、未来路径探讨 | 第189-202页 |
(一) 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营养的土壤 | 第190-192页 |
(二) 大众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活力 | 第192-194页 |
(三) 民生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所系 | 第194-196页 |
(四) 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保证 | 第196-198页 |
(五) 基层民主: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 | 第198-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4-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