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起重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13-17页 |
1.3.1 起重机械设计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3.2 起重机械设计及参数化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参数化技术相关理论 | 第19-31页 |
2.1 参数化技术 | 第19-24页 |
2.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第19-20页 |
2.1.2 参数化设计基本形式 | 第20-22页 |
2.1.3 参数化实现方法 | 第22-23页 |
2.1.4 参数化设计步骤 | 第23-24页 |
2.2 参数化开发平台 | 第24-27页 |
2.2.1 Visual Basic简介 | 第24-25页 |
2.2.2 Visual Basic的特点 | 第25-26页 |
2.2.3 基于VB的参数化 | 第26-27页 |
2.3 SOLIDWORKS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第27-28页 |
2.3.1 Solidworks介绍 | 第27页 |
2.3.2 Solidworks二次开发 | 第27-28页 |
2.4 基于ANSYS的有限元分析技术 | 第28-30页 |
2.4.1 ANSYS及有限元方法简述 | 第28-29页 |
2.4.2 参数化语言APDL概述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疏浚抓斗力学分析 | 第31-56页 |
3.1 疏浚抓斗概述 | 第31-35页 |
3.1.1 疏浚抓斗的介绍 | 第31-33页 |
3.1.2 疏浚抓斗的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3.2 疏浚抓斗挖掘阻力分析 | 第35-41页 |
3.2.1 切入阻力 | 第35-37页 |
3.2.2 推压阻力 | 第37-38页 |
3.2.3 摩擦阻力和粘聚力 | 第38-41页 |
3.3 水流对抓斗及钢丝绳载荷拉力计算 | 第41-43页 |
3.3.1 水流对抓斗的水平冲力 | 第41-42页 |
3.3.2 抓斗最大飘斗角 αmax和起升绳最大偏斜角 βmax | 第42-43页 |
3.3.3 抓斗钢丝绳的最大计算拉力 | 第43页 |
3.4 疏浚抓斗选型 | 第43-45页 |
3.5 抓斗挖掘过程的静态计算 | 第45-55页 |
3.5.1 当土壤特性的标贯击数N=12时,抓斗挖掘过程的静态计算 | 第45-48页 |
3.5.2 当土壤特性的标贯击数N=30时,抓斗挖掘过程的静态计算 | 第48-51页 |
3.5.3 当土壤特性的标贯击数N=40时,抓斗挖掘过程的静态计算 | 第51-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挖泥机起升卷扬机设计 | 第56-76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疏浚抓斗的建模 | 第57-59页 |
4.3 起升卷扬机的基本计算 | 第59-67页 |
4.3.1 起升卷扬机的组成 | 第59-61页 |
4.3.2 起升卷扬机设计计算 | 第61-67页 |
4.4 卷筒和卷筒轴有限元分析 | 第67-75页 |
4.4.1 卷筒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68-72页 |
4.4.2 卷筒轴结构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参数化设计系统 | 第76-112页 |
5.1 系统框架 | 第76-81页 |
5.1.1 系统设计整体思路 | 第76-77页 |
5.1.2 参数化设计系统主界面设计 | 第77-81页 |
5.2 模块设计 | 第81-98页 |
5.2.1 起升卷扬机选型计算 | 第81-87页 |
5.2.2 结构有限元参数化设计 | 第87-90页 |
5.2.3 建立参数化三维模型 | 第90-98页 |
5.3 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和调整 | 第98-105页 |
5.3.1 制作工程图模板 | 第98-102页 |
5.3.2 工程图生成 | 第102-104页 |
5.3.3 工程图调整技术 | 第104-105页 |
5.4 运行程序 | 第105-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6.1 总结 | 第112-113页 |
6.2 展望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