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2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2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1.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1.2.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2-23页 |
1.2.2 产业政策理论 | 第23-2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4-31页 |
1.3.1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 第24-25页 |
1.3.2 再制造产业组织 | 第25-26页 |
1.3.3 再制造市场失灵 | 第26页 |
1.3.4 再制造补贴政策 | 第26-28页 |
1.3.5 OEM与独立再制造商竞争关系 | 第28-29页 |
1.3.6 二手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再制造 | 第29-30页 |
1.3.7 再制造品消费者支付意愿 | 第30页 |
1.3.8 文献评述 | 第30-31页 |
1.4 文章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 第31-3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3 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36-39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9-40页 |
第2章 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及背景 | 第40-54页 |
2.1 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利用方式 | 第40-42页 |
2.2 汽车再制造产业特点 | 第42-46页 |
2.2.1 汽车制造/再制造产业链关系 | 第43-44页 |
2.2.2 汽车再制造产业进入壁垒 | 第44页 |
2.2.3 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 第44-46页 |
2.3 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主要的产业组织模式 | 第46-49页 |
2.3.1 OEM主导模式 | 第46-47页 |
2.3.2 独立再制造商模式 | 第47-49页 |
2.4 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9-50页 |
2.5 我国汽车再制造补贴政策介绍 | 第50-51页 |
2.6 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品竞争情况 | 第51-52页 |
2.7 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二手品竞争情况 | 第52-54页 |
第3章 OEM主导模式下汽车再制造补贴政策研究 | 第54-90页 |
3.1 主要假设和符号说明 | 第54-59页 |
3.2 支付意愿差异下消费者需求函数分析 | 第59-61页 |
3.3 社会福利计算说明 | 第61-62页 |
3.3.1 消费者剩余计算 | 第61-62页 |
3.3.2 社会福利计算 | 第62页 |
3.4 无政府补贴时的市场均衡产量 | 第62-68页 |
3.4.1 市场主体博弈决策顺序 | 第62-63页 |
3.4.2 Stackelberg博弈模型 | 第63-65页 |
3.4.3 模型求解及均衡结果 | 第65-68页 |
3.5 有政府补贴时的市场均衡产量及最优补贴 | 第68-73页 |
3.5.1 政企博弈决策顺序 | 第68页 |
3.5.2 政企Stacklberg博弈模型 | 第68-70页 |
3.5.3 模型求解及均衡结果 | 第70-73页 |
3.6 均衡结果分析及数值模拟 | 第73-88页 |
3.6.1 OEM再制造资源约束为紧时的补贴政策分析 | 第73-86页 |
3.6.2 OEM再制造资源约束为松时的补贴政策分析 | 第86-8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独立再制造商模式下汽车再制造补贴政策研究 | 第90-106页 |
4.1 主要假设和相关说明 | 第90-91页 |
4.2 无政府补贴时的市场均衡产量 | 第91-96页 |
4.2.1 市场主体博弈决策顺序 | 第91-92页 |
4.2.2 Stackelberg博弈模型 | 第92-93页 |
4.2.3 模型求解及均衡结果 | 第93-96页 |
4.3 有政府补贴时的市场均衡产量及最优补贴 | 第96-102页 |
4.3.1 政企博弈决策顺序 | 第96-97页 |
4.3.2 政企Stacklberg博弈模型 | 第97-98页 |
4.3.3 模型求解及均衡结果 | 第98-102页 |
4.4 补贴政策有效性分析 | 第102-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补贴政策影响下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市场绩效对比分析 | 第106-115页 |
5.1 市场环境因素影响下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市场绩效对比分析 | 第107-111页 |
5.2 生产成本因素影响下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市场绩效对比分析 | 第111-11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115-11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8-129页 |
附录B 证明过程 | 第129-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