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沟渠水生植物氮素去除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农业面源污染概况第12-13页
        1.1.2 沟渠湿地在面源氮素污染物去除过程中意义重大第13-14页
        1.1.3 沟渠水生植物除氮潜力很大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水生植物氮素去除潜力第15-17页
        1.2.2 水生植物去除氮素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7-19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9-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7页
    2.1 试验地点概况第20页
    2.2 试验材料第20-23页
        2.2.1 植物第20-22页
        2.2.2 底泥第22页
        2.2.3 试验培养箱第22-23页
    2.3 气体采样与分析方法第23-24页
        2.3.1 气体采集第23页
        2.3.2 样品分析第23-24页
        2.3.3 气体通量的计算第24页
    2.4 水样采集与分析方法第24-25页
        2.4.1 铵态氮第24页
        2.4.2 硝态氮、亚硝态氮第24-25页
        2.4.3 总氮第25页
    2.5 底泥采集与分析方法第25页
        2.5.1 铵态氮、硝态氮第25页
        2.5.2 总氮第25页
    2.6 植物样采集与分析方法第25-26页
        2.6.1 总氮第26页
    2.7 环境因素测定第26页
    2.8 数据分析方法第26-27页
第三章 氮浓度对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第27-48页
    3.1 试验设计第27-28页
        3.1.1 试验方案第27-28页
        3.1.2 测试项目第28页
    3.2 结果分析第28-46页
        3.2.1 水体氮素浓度的变化特征第28-33页
        3.2.2 底泥氮素浓度变化特征第33-36页
        3.2.3 植物生长状况第36-38页
        3.2.4 N_2O排放规律特征第38-41页
        3.2.5 辅助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分析第41-46页
        3.2.6 氮素去除途径的贡献比较第46页
    3.3 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长期淹水对氮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8-61页
    4.1 试验设计第48-49页
        4.1.1 试验方案第48页
        4.1.2 测试项目第48-49页
    4.2 结果分析第49-59页
        4.2.1 水体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第49-51页
        4.2.2 底泥氮素浓度变化第51-53页
        4.2.3 植物生长状况第53-55页
        4.2.4 N_2O排放规律特征第55-56页
        4.2.5 辅助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分析第56-58页
        4.2.6 氮素去除途径的贡献比较第58-59页
    4.3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氮素去除效果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第61-74页
    5.1 试验设计第61-62页
        5.1.1 试验方案第61-62页
        5.1.2 测试项目第62页
    5.2 结果分析第62-72页
        5.2.1 水体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第62-64页
        5.2.2 底泥氮素浓度变化第64-66页
        5.2.3 植物生长状况第66-67页
        5.2.4 N_2O排放规律特征第67-70页
        5.2.5 辅助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分析第70-71页
        5.2.6 氮素去除途径的贡献比较第71-72页
    5.3 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单侧面加工理论的圆锥滚子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研究
下一篇: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