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箱体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3 变速器箱体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变速器箱体内部载荷激励分析 | 第17-28页 |
2.1 变速器箱体振动产生机理 | 第17-19页 |
2.1.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1.2 齿轮啮合误差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2 齿轮系统内部激励计算 | 第19-26页 |
2.2.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19-24页 |
2.2.2 齿轮时变啮合误差计算 | 第24-26页 |
2.3 齿轮啮合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齿轮传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 第28-40页 |
3.1 齿轮传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3.2 齿轮传动刚柔耦合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9-32页 |
3.2.1 纯电动汽车 2AMT的结构 | 第29-31页 |
3.2.2 齿轮轴模态中性文件(MNF)的建立 | 第31-32页 |
3.3 ADAMS中齿轮传动系统等效模型 | 第32-35页 |
3.3.1 传统的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 | 第32-33页 |
3.3.2 齿轮副等价模型 | 第33-34页 |
3.3.3 齿轮副模型等价性证明 | 第34-35页 |
3.4 齿轮传动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第35-39页 |
3.4.1 齿轮传动刚柔耦合系统前处理 | 第35-38页 |
3.4.2 动力学求解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变速器箱体模态分析 | 第40-49页 |
4.1 模态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0页 |
4.1.2 模态分析理论 | 第40-41页 |
4.2 2AMT壳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 2AMT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4 模态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变速器箱体动态响应分析 | 第49-61页 |
5.1 谐响应分析 | 第49-56页 |
5.1.1 谐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5.1.2 变速器箱体谐响应分析 | 第50-52页 |
5.1.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52-56页 |
5.2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6-59页 |
5.2.1 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2.2 瞬态动力学分析结果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