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3.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实践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21-28页 |
1.4.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1-2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5 创新点 | 第28-29页 |
2 基础理论 | 第29-35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2.1.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第29-30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2.1.3 区域金融理论 | 第31-32页 |
2.1.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2页 |
2.1.5 金融功能理论 | 第32页 |
2.2 论应用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国有林区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47页 |
3.1 我国国有林区金融支持现状 | 第35-38页 |
3.1.1 国家财政支持 | 第35-37页 |
3.1.2 政策性信贷支持 | 第37页 |
3.1.3 资本市场融资 | 第37-38页 |
3.1.4 其他融资方式 | 第38页 |
3.2 我国国有林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3.2.1 企业资产负债比高 | 第38-39页 |
3.2.2 融资渠道有限 | 第39-40页 |
3.2.3 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 第40-41页 |
3.3 国有林区金融支持效率评价 | 第41-46页 |
3.3.1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DEA方法 | 第41-42页 |
3.3.2 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 第42页 |
3.3.3 国有林区金融支持效率评价结果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机理分析 | 第47-66页 |
4.1 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金融支持机理分析 | 第47-49页 |
4.1.1 金融支持需求分析 | 第47页 |
4.1.2 金融支持供给分析 | 第47-48页 |
4.1.3 基于金融功能理论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4.2 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金融支持三效联动机制分析 | 第49-65页 |
4.2.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原理 | 第49-50页 |
4.2.2 PVAR模型变量选择 | 第50-58页 |
4.2.3 基于PVAR模型的国有林区金融支持三效联动分析 | 第58-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分析 | 第66-94页 |
5.1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第66-72页 |
5.1.1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主体 | 第66-67页 |
5.1.2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客体 | 第67-68页 |
5.1.3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渠道及运作模式 | 第68-72页 |
5.2 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现状评估 | 第72-88页 |
5.2.1 面板数据模型及计量检验方法 | 第72-74页 |
5.2.2 评估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 | 第74-80页 |
5.2.3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总体效果评估 | 第80-84页 |
5.2.4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分类效果评估 | 第84-88页 |
5.3 我国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建议 | 第88-92页 |
5.3.1 拓展渠道,形成多方共赢的金融支林协作新机制 | 第89-91页 |
5.3.2 金融脱媒,创新林区生态金融产品与服务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分析 | 第94-118页 |
6.1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第94-99页 |
6.1.1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主体 | 第94-95页 |
6.1.2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客体 | 第95-96页 |
6.1.3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渠道及运作模式 | 第96-99页 |
6.2 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现状评估 | 第99-115页 |
6.2.1 评估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 | 第99-105页 |
6.2.2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总体效果评估 | 第105-110页 |
6.2.3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分类效果评估 | 第110-115页 |
6.3 我国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建议 | 第115-117页 |
6.3.1 产融结合,推动林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115-116页 |
6.3.2 保险先行,强化金融支持可持续性 | 第116-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7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分析 | 第118-137页 |
7.1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第118-121页 |
7.1.1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主体 | 第118页 |
7.1.2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客体 | 第118-119页 |
7.1.3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渠道及运作模式 | 第119-121页 |
7.2 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现状评估 | 第121-132页 |
7.2.1 评估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 | 第121-124页 |
7.2.2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总体效果评估 | 第124-128页 |
7.2.3 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分类效果评估 | 第128-132页 |
7.3 我国国有林区社会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建议 | 第132-135页 |
7.3.1 互联网+金融,推动林区小微金融与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 第133-135页 |
7.3.2 兴林富民,加强林区社会服务业的正向溢出效应 | 第13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8 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分析 | 第137-140页 |
8.1 政府是建立林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保障主体 | 第137页 |
8.2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强化金融监管 | 第137-138页 |
8.3 逐步完善中介服务机制,保障金融支持质量 | 第138页 |
8.4 推进发展科技支撑机制,提高金融支持效率 | 第138-13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结论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附录 | 第149-177页 |
附录1 PVAR模型STATA程序 | 第149-152页 |
附录2 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及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STATA程序 | 第152-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