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1、选题来源 | 第12页 |
2、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3、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中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韩国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1、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研究范围 | 第18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1章 知微知彰:中韩左翼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 第20-39页 |
1.1 左翼文学的发生 | 第20-26页 |
1.1.1 阶级矛盾与“五·四运动” | 第20-23页 |
1.1.2 民族主义与“三·一运动” | 第23-26页 |
1.2 左翼文学的发展 | 第26-34页 |
1.2.1 左联的成立 | 第26-30页 |
1.2.2 卡普的成立 | 第30-34页 |
1.3 左翼文学的盛衰荣辱 | 第34-36页 |
1.3.1 风靡一时的左联文学 | 第34-35页 |
1.3.2 昙花一现的卡普文学 | 第35-36页 |
1.4 异同之辨:“左联”与”卡普“的宏观比较 | 第36-39页 |
第2章 相与有成:中韩左翼文学的相互影响 | 第39-51页 |
2.1 中文禁书与日语强化:韩国左翼文学的语言环境 | 第39-41页 |
2.2 另辟蹊径:韩国报刊在中国的创办与发行 | 第41-43页 |
2.3 中文作品的韩文译本 | 第43-48页 |
2.4 东鸣西应:中韩作者、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48-51页 |
第3章 风姿各异:中韩左翼小说比较 | 第51-75页 |
3.1 中韩左翼文学初期的小说 | 第51-57页 |
3.1.1 阶级意识启发:“左联”初期的小说 | 第51-53页 |
3.1.2 贫困和放火:“卡普”初期的小说 | 第53-57页 |
3.2 转向期的左翼小说 | 第57-66页 |
3.2.1“左联”转向期的小说 | 第57-63页 |
3.2.2 前途渺茫:“卡普”转向期的小说 | 第63-66页 |
3.3 现实主义左翼小说 | 第66-73页 |
3.3.1 反映社会:“左联”的现实主义小说 | 第66-70页 |
3.3.2 写实的描写:“卡普”的现实主义小说 | 第70-73页 |
3.4 略论短长:中韩左翼小说的异同 | 第73-75页 |
第4章 毫厘之间:中韩左翼诗歌比较 | 第75-100页 |
4.1 初期左翼文学诗歌 | 第75-79页 |
4.1.1 缺乏现实认识:“左联”初期的诗歌 | 第75-76页 |
4.1.2 不着边际:“卡普”初期的诗歌 | 第76-79页 |
4.2 转向期的左翼诗歌 | 第79-89页 |
4.2.1 抽象和观念化:“左联”转向期的诗歌 | 第79-82页 |
4.2.2 骨头诗歌:“卡普”转向期的诗歌 | 第82-89页 |
4.3 现实主义左翼诗歌 | 第89-98页 |
4.3.1 间接批评社会:“左联”的现实主义诗歌 | 第89-91页 |
4.3.2 短篇叙事诗歌:“卡普”的现实主义诗歌 | 第91-98页 |
4.4 较长论短:中韩左翼诗歌的异同 | 第98-100页 |
第5章 同源异流:中韩左翼戏剧比较 | 第100-147页 |
5.1 左联戏剧特征 | 第100-123页 |
5.1.1 主题的特征 | 第100-116页 |
5.1.1.1 阶级意识的体现和扩大 | 第100-105页 |
5.1.1.2 政治取向对立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 第105-111页 |
5.1.1.3 民族意识的强化和反日斗争的表面化 | 第111-113页 |
5.1.1.4 男女平等思想的启蒙倾向 | 第113-116页 |
5.1.2 技法的特征 | 第116-123页 |
5.1.2.1 室内剧形式的引入 | 第116-118页 |
5.1.2.2 音乐和戏剧结合形式的尝试 | 第118-120页 |
5.1.2.3 通过口号和演说直接煽动 | 第120-123页 |
5.2 卡普戏剧特征 | 第123-144页 |
5.2.1 主题的特征 | 第123-134页 |
5.2.1.1 抒写殖民地社会贫困的生活方式 | 第123-126页 |
5.2.1.2 目的意识论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抵抗 | 第126-129页 |
5.2.1.3 殖民地社会的顺应及反日斗争的内心化 | 第129-131页 |
5.2.1.4 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 第131-134页 |
5.2.2 技法的特征 | 第134-144页 |
5.2.2.1 叙事剧手法的活用 | 第134-136页 |
5.2.2.2 诗合唱朗诵剧形式的尝试 | 第136-139页 |
5.2.2.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产生 | 第139-141页 |
5.2.2.4 通过滑稽和讽刺间接批判社会现实 | 第141-144页 |
5.3 衡短论长:中韩左翼戏剧的异同 | 第144-147页 |
结论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