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季节与年际变化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进展第16-28页
    1.1 浮游植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6页
    1.2 浮游植物的研究手段第16-20页
        1.2.1 浮游植物的采集手段第16-17页
        1.2.2 浮游植物的观测手段第17-19页
        1.2.3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 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第20-24页
        1.3.1 环境因素第21-23页
        1.3.2 生物因素第23-24页
    1.4 浮游植物的长期变化研究第24-25页
    1.5 南黄海浮游植物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5.1 南黄海概况第25页
        1.5.2 南黄海的浮游植物研究第25-26页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特征第28-4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2.1.1 研究海域与站位布设第28-29页
        2.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29页
        2.1.3 浮游植物丰度与碳含量的获得第29-31页
        2.1.4 浮游植物优势度的计算第3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1-44页
        2.2.1 浮游植物的丰度与碳含量的季节变化第31-34页
        2.2.2 浮游植物丰度与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第34-37页
        2.2.3 硅甲藻相对含量的时空分布第37-39页
        2.2.4 优势种属的组成第39-44页
    2.3 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分析第46-5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1.1 航次及站位信息第46页
        3.1.2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环境因子数据第46-47页
        3.1.3 数据分析方法第4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7-54页
        3.2.1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温度、盐度的关系第47-49页
        3.2.2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营养盐的关系第49页
        3.2.3 不同月份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49-54页
    3.3 讨论第54-55页
    3.4 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黄东海浮游植物碳含量与丰度的转换关系探究第57-7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4.1.1 研究海域及样品采集第57-59页
        4.1.2 浮游植物丰度的计数和体积的测定第59页
        4.1.3 统计分析方法第59页
    4.2 结果第59-68页
        4.2.1 浮游植物总碳含量与总丰度的转换关系第59-61页
        4.2.2 硅藻、甲藻碳含量与丰度的转换关系第61-65页
        4.2.3 优势种属丰度与碳含量的转换关系第65-68页
    4.3 讨论第68-74页
        4.3.1 浮游植物类群的碳含量与丰度转换关系第68-69页
        4.3.2 特定种属的碳含量与丰度转换关系第69-72页
        4.3.3 C:abundance转换关系与C:vol转换关系的比较第72-73页
        4.3.4 固定剂对细胞的影响第73-74页
    4.4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南黄海浮游植物年际变化: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第75-10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5-78页
        5.1.1 采样站位布设与历史数据来源第75-77页
        5.1.2 历史数据碳含量的获得第77页
        5.1.3 数据分析第77-7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8-101页
        5.2.1 春季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第78-84页
        5.2.2 夏季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第84-95页
        5.2.3 秋季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第95-101页
    5.3 讨论第101-104页
        5.3.1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整体变动及空间分布第101-102页
        5.3.2 硅甲藻相对比例的变动第102-104页
        5.3.3 优势种属的变动第104页
    5.4 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6-108页
    6.1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3页
附录第123-130页
    图目录第123-125页
    Figure Directory第125-128页
    表目录第128-129页
    Table Directory第129-130页
作者简介第130-131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量子代数的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矮大叶藻种群补充机制与种群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