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矮大叶藻种群补充机制与种群遗传学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第一章 海草种群补充机制与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第20-40页
    1.1 研究对象介绍第20-24页
        1.1.1 海草第20-21页
        1.1.3 矮大叶藻第21-24页
    1.2 海草种群补充(Recruitment)研究进展第24-30页
        1.2.1 海草种群补充的含义第24-25页
        1.2.2 海草有性生殖补充的研究进展第25-30页
    1.3 海草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第30-36页
        1.3.1 海草遗传学技术进展第30-32页
        1.3.2 海草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进展第32-36页
    1.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第36-37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6页
        1.4.2 科学问题第36页
        1.4.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6-37页
        1.4.4 预期成果第37页
    1.5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二章 天鹅湖与汇泉湾矮大叶藻种群补充特征比较第40-6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2-46页
        2.1.1 研究地点第42-43页
        2.1.2 环境参数第43页
        2.1.3 天鹅湖和汇泉湾成年植株克隆生长动态第43-44页
        2.1.4 花和种子产量第44页
        2.1.5 种子库第44页
        2.1.6 种苗建苗和过冬茎枝的克隆生长第44-45页
        2.1.7 微卫星验证第45-46页
        2.1.8 数据分析第46页
    2.2 结果第46-59页
        2.2.1 环境因素第46-48页
        2.2.2 成年植株克隆生长动态第48-51页
        2.2.3 底质种子库第51-52页
        2.2.4 天鹅湖种子萌发、建苗及种苗贡献第52-55页
        2.2.5 花枝和种子产量第55-57页
        2.2.6 微卫星验证第57-59页
    2.3 讨论第59-63页
        2.3.1 克隆生长第60页
        2.3.2 种子生产和种子库第60-62页
        2.3.3 种苗补充第62-63页
    2.4 总结第63-64页
    2.5 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黄河口大面积矮大叶藻的发现及其种群补充机制第66-8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3.1.1 调查地点第66-67页
        3.1.2 调查指标第67页
        3.1.3 调查方法第67-68页
        3.1.4 数据分析第68页
    3.2 结果第68-80页
        3.2.1 草床面积、光照、盐度第68-69页
        3.2.2 春季种苗补充第69-71页
        3.2.3 夏季花枝和种子产量第71-75页
        3.2.4 冬季种子库第75-77页
        3.2.5 种群季节动态第77-80页
    3.3 讨论第80-81页
    3.4 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水深对矮大叶藻克隆生长和种苗补充的影响研究第82-9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2-84页
        4.1.1 实验地点第82页
        4.1.2 实验材料第82-83页
        4.1.3 实验方法第83-84页
        4.1.4 数据处理第84页
    4.2 结果第84-92页
        4.2.1 水体参数梯度变化第84-85页
        4.2.2 光照梯度变化第85-87页
        4.2.3 克隆生长实验第87-90页
        4.2.4 种子萌发实验第90-92页
    4.3 讨论第92-93页
    4.4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中国矮大叶藻分布现状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94-116页
    第一节 中国矮大叶藻分布现状调查第95-99页
        5.1.1 调查方法第95页
        5.1.2 调查结果第95-96页
        5.1.3 讨论第96-99页
    第二节 矮大叶藻微卫星位点的开发第99-103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99-100页
        5.2.2 结果第100-102页
        5.2.3 结论第102-103页
    第三节 中国矮大叶藻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第103-115页
        5.3.1 材料与方法第103-106页
        5.3.2 结果第106-113页
        5.3.3 讨论第113-115页
    5.4 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20页
    6.1 研究总结第116-117页
    6.2 创新性第117页
    6.3 存在问题第117-118页
    6.4 研究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40页
作者简历第140-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季节与年际变化
下一篇: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机制的新探索:温度和饵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