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蓝藻水华 | 第9页 |
1.2 形成蓝藻水华的因素 | 第9-11页 |
1.2.1 物理因素 | 第10页 |
1.2.2 化学因素 | 第10页 |
1.2.3 生物因素 | 第10-11页 |
1.3 蓝藻水华的治理 | 第11-14页 |
1.3.1 物理方法 | 第11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11-12页 |
1.3.3 生物方法 | 第12-14页 |
1.4 差异基因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1.4.1 基于基因组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14-15页 |
1.4.2 基于基因表达产物水平的差异分析 | 第15-18页 |
1.5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21-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2.1.3 主要培养基配方 | 第22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2-23页 |
2.2 烟管菌-蓝藻共培养 | 第23页 |
2.2.1 真菌菌丝膜的培养 | 第23页 |
2.2.2 藻细胞的培养 | 第23页 |
2.2.3 蓝藻浓度的测定 | 第23页 |
2.3 烟管菌噬藻过程转录组分析 | 第23-26页 |
2.3.1 烟管菌总RNA提取 | 第23-24页 |
2.3.2 去除总RNA中基因组DNA | 第24-25页 |
2.3.3 mRNA纯化 | 第25页 |
2.3.4 cDNA文库构建 | 第25-26页 |
2.3.5 文库质检和上机测序 | 第26页 |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页 |
2.4 定量PCR验证烟管菌噬藻关键差异基因 | 第26-28页 |
2.4.1 反转录 | 第26-27页 |
2.4.2 Real time-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7页 |
2.4.3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2.5 比较基因组及转录组分析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7页 |
3.1 烟管菌噬藻能力验证 | 第29页 |
3.2 烟管菌T1降解蓝藻转录组差异分析 | 第29-52页 |
3.2.1 总RNA提取 | 第29-30页 |
3.2.2 转录组测序 | 第30页 |
3.2.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30-31页 |
3.2.4 原始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31-32页 |
3.2.5 Mapping及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2.6 功能注释 | 第34-36页 |
3.2.7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36-43页 |
3.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43-47页 |
3.2.9 差异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 第47-48页 |
3.2.10 分解酶共表达分析 | 第48-51页 |
3.2.11 水解酶基因主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3.3 Real-time PCR验证 | 第52-54页 |
3.4 高效噬藻真菌烟管菌T1与云芝F21a表达的分解酶基因差异 | 第54-57页 |
4 讨论 | 第57-60页 |
4.1 差异表达基因 | 第57-58页 |
4.2 GO功能显著性富集,KEGG pathway显著富集 | 第58页 |
4.3 真菌噬藻主要分解酶基因组合 | 第58-59页 |
4.4 比较转录组分析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