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播和广域网传输的语音混沌保密通信及ARM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混沌保密通信 | 第16-22页 |
2.1 混沌概述 | 第16-17页 |
2.2 混沌保密通信技术 | 第17-20页 |
2.2.1 混沌模拟通信技术 | 第17页 |
2.2.2 混沌数字通信技术 | 第17-18页 |
2.2.3 基于混沌同步的保密通信技术 | 第18-19页 |
2.2.4 基于混沌序列的保密通信技术 | 第19-20页 |
2.3 混沌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系统总体结构的分析 | 第22-30页 |
3.1 概述 | 第22-24页 |
3.2 采集/播放模块 | 第24-25页 |
3.3 压缩/解压模块 | 第25-27页 |
3.4 加密/解密模块 | 第27页 |
3.5 发送/接收模块 | 第27-29页 |
3.5.1 UDP协议 | 第27-28页 |
3.5.2 TCP协议 | 第28页 |
3.5.3 RTP/RTCP协议 | 第28页 |
3.5.4 组播技术 | 第28-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三级混沌加密算法的设计 | 第30-48页 |
4.1 n维混沌映射系统的构造 | 第30-32页 |
4.2 第一级6D bit映射 | 第32-36页 |
4.3 第二级7D byte映射 | 第36-38页 |
4.4 第三级多轮流密码 | 第38-45页 |
4.4.1 驱动——响应式同步 | 第38-40页 |
4.4.2 正李指数无简并离散时间混沌系统设计 | 第40-42页 |
4.4.3 多轮流密码加密与解密的设计原理 | 第42-45页 |
4.5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安全性分析 | 第48-58页 |
5.1 NIST测试结果 | 第48-50页 |
5.2 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5.3 差分分析 | 第51-53页 |
5.4 密钥参数失配的敏感度 | 第53-55页 |
5.4.1 单轮加密时密钥参数失配的敏感度 | 第53-55页 |
5.4.2 多轮加密时密钥参数失配的敏感度 | 第55页 |
5.5 密钥空间的大小 | 第55-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硬件实现与应用 | 第58-65页 |
6.1 硬件平台的搭建 | 第58-60页 |
6.2 软件平台的搭建 | 第60-61页 |
6.3 实验结果与展现 | 第61-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奖励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