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背景简介 | 第11-12页 |
1.2 单原子催化剂在实验上的发现 | 第12页 |
1.3 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14页 |
1.4 单原子催化剂的表征 | 第14页 |
1.5 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14-15页 |
1.6 其他衬底上的单原子催化剂 | 第15页 |
1.7 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解 | 第15页 |
1.8 单原子催化剂在衬底上的位置和几何效应 | 第15-16页 |
1.9 电子效应 | 第16-17页 |
1.10 衬底的激发 | 第17页 |
1.11 单原子催化剂性质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 第17-19页 |
1.12 结论与展望 | 第19-20页 |
2 理论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研究方法—密度泛函基本理论 | 第20-28页 |
2.1.1 Hartree-Fock方法 | 第20-22页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2-23页 |
2.1.3 Kohn-Sham理论方法 | 第23-27页 |
2.1.4 化学势的物理意义 | 第27-28页 |
2.2 计算模拟、数值分析工具介绍 | 第28-30页 |
2.2.1 VASP简介 | 第28页 |
2.2.2 Material Studio模拟 | 第28-29页 |
2.2.3 Origin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原子尺度下过渡金属催化活性的探究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3.2.1 过渡金属催化剂TM_n在TiO_2(110)表面的几何及电子结构 | 第31-32页 |
3.2.2 氧分子在TM_n在TiO_2(110)之上的激发 | 第32-34页 |
3.2.3 自旋选择定则观点 | 第34-36页 |
3.2.4 经典的d带理论观点 | 第36页 |
3.2.5 广义的d带模型 | 第36-40页 |
3.2.6 Pd_n@TiO_2(110)(n=1,2)的CO催化氧化 | 第40-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4 掺杂效应调控单原子催化剂Pd_n@TiO_2(110)的催化活性 | 第42-53页 |
4.1 引言 | 第42-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4.2.1 共掺杂掺杂体系几何构型 | 第44-45页 |
4.2.2 掺杂效应对Pd_n@TiO_2(110)体系的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共掺杂体系对氧分子的激发 | 第46-50页 |
4.2.4 n-p共掺杂体系对CO的催化氧化 | 第50-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5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