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1.1 水体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1.2 底泥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1.3 能源现状 | 第14-15页 |
1.2 底泥的污染及修复技术 | 第15-18页 |
1.2.1 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 | 第15-16页 |
1.2.2 受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介绍 | 第16-18页 |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 第18-22页 |
1.3.1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 | 第18-19页 |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3.3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微生物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4 其他技术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耦合系统 | 第21页 |
1.3.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太阳能电池介绍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3-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底泥及电极材料 | 第26页 |
2.1.2 SC-MFC系统的构建 | 第26-27页 |
2.1.3 SC-MFC的启动及运行 | 第27-28页 |
2.2 产电性能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2.1 电压监测 | 第28页 |
2.2.2 极化曲线 | 第28页 |
2.2.3 功率密度 | 第28页 |
2.2.4 电池内阻 | 第28页 |
2.3 底泥修复效果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 数据分析及绘图 | 第29页 |
2.5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外接太阳能电池板对MFC启动的影响 | 第31-35页 |
3.1 外加电场对MFC启动的电压影响 | 第31-32页 |
3.2 外加电场对MFC阳极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外接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对于MFC的影响 | 第35-50页 |
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启动 | 第35页 |
4.2 串联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对于原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4.3 外接不同太阳能电池板对于底泥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37-40页 |
4.4 外接不同额定电压的太阳能电池板对于阳极周围微生物的影响 | 第40-48页 |
4.4.1 OUT聚类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40-41页 |
4.4.2 物种相对丰度分布图 | 第41-46页 |
4.4.3 Alpha多样性 | 第46-47页 |
4.4.4 PCoA主坐标分析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太阳能电池板不同的光照时间对于MFC的影响 | 第50-66页 |
5.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启动 | 第50-51页 |
5.2 太阳能电池板不同光照时间对于原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 太阳能电池板不同光照时间对于底泥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53-56页 |
5.4 太阳能电池板不同光照时间对于阳极周围微生物的影响 | 第56-65页 |
5.4.1 OUT聚类及生物多样性 | 第56-57页 |
5.4.2 物种的相对丰度分布图 | 第57-63页 |
5.4.3 Alpha多样性 | 第63-64页 |
5.4.4 PCoA主坐标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