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农业现代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4 文献研究总结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2.1 基本理论介绍 | 第21-22页 |
2.1.1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1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农业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2 相关概念内涵 | 第22-23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 第23页 |
2.2.3 协调和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3页 |
2.3 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25-28页 |
3.1.1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1.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 | 第28页 |
3.2 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 第28-31页 |
3.2.1 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 第28-31页 |
3.2.2 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 第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 第32-48页 |
4.1 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 | 第32-34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4.1.2 分析过程 | 第33-34页 |
4.2 山西省“两化”综合发展水平测算与评价 | 第34-44页 |
4.2.1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34-36页 |
4.2.2 山西省“两化”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 第36-42页 |
4.2.3 山西省“两化”综合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 第44-48页 |
4.3.1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4-45页 |
4.3.2 山西省“两化”耦合协调度测度 | 第45-46页 |
4.3.3 山西省“两化”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 第46-48页 |
第5章 影响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作用因素分析 | 第48-55页 |
5.1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途径 | 第48-49页 |
5.1.1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作用 | 第48-49页 |
5.1.2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 第49页 |
5.2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4页 |
5.2.1 生产要素对山西省“两化”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2 城镇布局对山西省“两化”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3 产业结构对山西省“两化”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4 制度因素对山西省“两化”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促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5-61页 |
6.1 完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 | 第55-56页 |
6.1.1 完善劳动力就业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率 | 第55-56页 |
6.1.2 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要素质量 | 第56页 |
6.1.3 规范土地管理,提高土地流转和使用效率 | 第56页 |
6.2 合理安排城镇规划 | 第56-58页 |
6.2.1 加强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体系 | 第57页 |
6.2.2 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 第57-58页 |
6.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 第58-59页 |
6.3.1 优化工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 第58页 |
6.3.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58-59页 |
6.3.3 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价值 | 第59页 |
6.4 推进制度改革实施,完善制度建设 | 第59-60页 |
6.4.1 完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要素流转 | 第59-60页 |
6.4.2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 第60页 |
6.5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1、结论 | 第61页 |
2、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