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柴油质量分析及添加剂改进效果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车用柴油质量标准 | 第9-10页 |
1.2.2 柴油质量现状 | 第10-12页 |
1.2.3 柴油质量改进方法研究 | 第12页 |
1.2.4 柴油添加剂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四川省车用柴油质量分析 | 第17-31页 |
2.1 质量抽检概况 | 第17-18页 |
2.2 油样质检结果分析 | 第18-22页 |
2.2.1 不同来源油样的合格率 | 第19页 |
2.2.2 抽检油样的不合格指标 | 第19-22页 |
2.3 不合格指标的分析 | 第22-29页 |
2.3.1 硫含量 | 第22-23页 |
2.3.2 氧化安定性 | 第23-24页 |
2.3.3 十六烷值 | 第24-25页 |
2.3.4 凝点 | 第25-26页 |
2.3.5 冷滤点 | 第26-27页 |
2.3.6 闪点 | 第27-28页 |
2.3.7 馏程 | 第28-29页 |
2.4 抽样柴油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降凝剂对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 第31-43页 |
3.1 柴油加降凝剂作用 | 第31-32页 |
3.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32-33页 |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33-34页 |
3.3.1 凝点测定 | 第33-34页 |
3.3.2 冷滤点测定 | 第34页 |
3.4 降凝剂改进效果评价 | 第34-35页 |
3.5 降凝剂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3.5.1 柴油种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降凝剂性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3 浓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4 复配作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5 柴油温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 降凝剂对柴油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抗氧剂对柴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43-57页 |
4.1 柴油加抗氧剂作用 | 第43-44页 |
4.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44-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45-47页 |
4.3.2 氧化总不溶物计算 | 第47页 |
4.4 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评价 | 第47-48页 |
4.5 抗氧剂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 第48-55页 |
4.5.1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 | 第48-51页 |
4.5.2 浓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4.5.3 复配作用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4 不同时间添加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抗氧剂对柴油性能的影响 | 第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十六烷值改进剂对柴油抗爆性的影响研究 | 第57-67页 |
5.1 十六烷值改进剂作用 | 第57-58页 |
5.2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3.1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5.3.2 十六烷值计算 | 第59页 |
5.4 十六烷值改进剂作用效果评价 | 第59-60页 |
5.5 十六烷值改进剂作用影响因素 | 第60-65页 |
5.5.1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2 浓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5.5.3 复配作用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4 作用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5.6 十六烷值改进剂对柴油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