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戏剧抒情女高音的声部划分依据 | 第11-14页 |
一、“声部”和“声种”的概念 | 第11页 |
(一)、声部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声种的概念 | 第11页 |
二、“戏剧型女高音”与“戏剧抒情女高音”的声部划分区别 | 第11-14页 |
(一)、何为戏剧型女高音 | 第11-12页 |
(二)、何为戏剧抒情女高音 | 第12-14页 |
第二章、戏剧抒情女高音的声部特征分析 | 第14-20页 |
一、戏剧抒情女高音的生理特征分析 | 第14-16页 |
(一)、声带 | 第14-15页 |
(二)、共鸣腔 | 第15-16页 |
二、戏剧抒情女高音的声音要素特征分析 | 第16-17页 |
三、审美误区 | 第17-20页 |
(一)、过撑 | 第18页 |
(二)、过重 | 第18页 |
(三)、过大 | 第18-20页 |
第三章、戏剧抒情女高音的音色特征塑造训练 | 第20-30页 |
一、戏剧抒情女高音嗓音的优、劣势分析 | 第20-22页 |
(一)、优势 | 第20-21页 |
(二)、劣势 | 第21-22页 |
(三)、综合分析 | 第22页 |
二、强化戏剧抒情女高音歌唱机能的训练 | 第22-26页 |
(一)、针对气息机能方面的训练 | 第22-24页 |
(二)、针对声带机能方面的训练 | 第24-25页 |
(三)、针对喉咙打开机能方面的练习 | 第25-26页 |
三、加强戏剧抒情女高音音质的训练 | 第26-29页 |
(一)、声区统一性方面的训练 | 第26-28页 |
(二)、声音集中性方面的训练 | 第28页 |
(三)、声音流动性方面的训练 | 第28-29页 |
四、不断提高“自我听觉”水平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