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沿海山岭大跨度小净距隧道施工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含节理围岩反馈分析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小净距隧道流固耦合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4 渗流-蠕变耦合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解决的问题第19-20页
第2章 节理岩体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反馈分析及加固措施第20-37页
    2.1 前言第20页
    2.2 GP和DE算法第20-23页
        2.2.1 差异进化算法(DE)第21-22页
        2.2.2 GP-DE耦合算法第22-23页
    2.3 基于GP-DE节理参数反分析算法第23-27页
        2.3.1 遍布节理模型算法第23-24页
        2.3.2 基于GP-DE反分析节理参数算法流程实现第24-25页
        2.3.3 算法验证第25-27页
    2.4 工程应用第27-33页
        2.4.1 工程概况第27-28页
        2.4.2 数值计算模型第28页
        2.4.3 节理面参数反演第28-31页
        2.4.4 含节理段围岩自动化监测第31-33页
    2.5 加固措施研究第33-35页
        2.5.1 计算工况第33-34页
        2.5.2 结果分析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爆破稳定控制技术研究第37-54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大东山小净距隧道采用常规爆破方案及其爆破参数第37-39页
    3.3 先行洞不同开挖工法爆破施工方案数值模拟第39-46页
        3.3.1 数值模型及岩土体参数第39-41页
        3.3.2 数值计算结果第41-46页
    3.4 隧道常规爆破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结果分析第46-49页
    3.5 大东山隧道临近建筑物段改进爆破方案第49-52页
        3.5.1 主要减震措施第49页
        3.5.2 数值模拟第49-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力学特性及合理注浆参数第54-70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隧道渗流场理论第54-58页
        4.2.1 隧道围岩渗流场对应力场影响第54-55页
        4.2.2 隧道围岩应力场对渗流场影响第55-57页
        4.2.3 FLAC-3D流固耦合理论第57-58页
    4.3 小净距隧道不同施工工法数值模拟第58-65页
        4.3.1 数值模型建立第58-59页
        4.3.2 计算参数第59-60页
        4.3.3 数值模拟结果第60-65页
    4.4 富水区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合理注浆参数研究第65-69页
        4.4.1 计算模型第65页
        4.4.2 注浆圈厚度确定第65-66页
        4.4.3 注浆圈合理渗透系数确定第66-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渗流-蠕变耦合作用下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第70-90页
    5.1 前言第70页
    5.2 基于单元状态指标围岩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第70-72页
    5.3 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第72-75页
        5.3.1 常见的蠕变模型第72-73页
        5.3.2 非线性西原应变软化模型第73-75页
    5.4 蠕变-渗流耦合理论第75-78页
        5.4.1 蠕变-渗流耦合分析的平衡方程第75-76页
        5.4.2 蠕变-渗流耦合分析的连续性方程第76-77页
        5.4.3 蠕变-渗流耦合分析总体控制方程第77-78页
    5.5 大跨度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数值模拟第78-88页
        5.5.1 工程概况及数值模型建立第78页
        5.5.2 岩土体材料参数选取第78-79页
        5.5.3 基于弹塑性模型施工过程数值模拟第79-81页
        5.5.4 时间效应结果分析第81-87页
        5.5.5 隧道二衬合理支护时机第87-88页
    5.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3页
    6.1 结论第90-92页
    6.2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研究生履历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桥梁风屏障可靠度研究
下一篇:面向评价方法的钢管混凝土拱桥监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