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情绪识别 | 第11-13页 |
1.1 基本概念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 人际情绪调节 | 第13-1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3 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3 成人依恋 | 第15-18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3.3 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4 恋爱质量 | 第18-20页 |
4.1 基本概念 | 第18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4.3 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5 大学生表情识别能力、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其恋爱质量的关系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21页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3.2 现实意义 | 第22页 |
4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3-59页 |
研究一 表情识别能力与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关系 | 第23-32页 |
1 目的与假设 | 第23页 |
2 方法 | 第23-25页 |
2.1 被试 | 第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2.5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5-30页 |
3.1 表情识别正确率与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关系 | 第25-27页 |
3.2 表情识别反应时与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关系 | 第27-30页 |
4 讨论 | 第30-32页 |
研究二 恋爱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编制 | 第32-42页 |
1 目的与假设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4页 |
2.1 被试 | 第3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3 施测方法 | 第34页 |
2.4 数据录入与处理 | 第34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4-40页 |
3.1 项目分析 | 第34页 |
3.2 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3.3 信度分析 | 第36-37页 |
3.4 效度分析 | 第37-40页 |
3.5 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研究三 人际情绪调节能力对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影响 | 第42-59页 |
1 目的与假设 | 第42页 |
2 方法 | 第42-43页 |
2.1 被试 | 第42-43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43页 |
2.3 施测方法 | 第43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55页 |
3.1 恋爱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的基本特征 | 第43-46页 |
3.2 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基本特征 | 第46-49页 |
3.3 恋爱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基本特征 | 第49-51页 |
3.4 成对大学生情侣的人际情绪调节能力与恋爱质量的关系 | 第51-53页 |
3.5 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关系分析 | 第53页 |
3.6 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3.7 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恋爱质量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54-5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5-59页 |
4.1 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和恋爱质量的特点分析 | 第55-56页 |
4.2 成对情侣的人际情绪调节能力与恋爱质量分析 | 第56-57页 |
4.3 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关系分析 | 第57-58页 |
4.4 大学生人际情绪调节能力、成人依恋与恋爱主观感受性的回归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 第58-5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9页 |
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59页 |
4 研究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