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1.4.1 中央商务区的概念 | 第19页 |
1.4.2 城市设计的概念 | 第19-20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5.1 城市设计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2 中央商务区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1 比较分析法 | 第25页 |
1.6.2 实地调查法 | 第25页 |
1.6.3 文献阅读法 | 第25-26页 |
1.6.4 概括提炼法 | 第26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的发展认知 | 第27-41页 |
2.1 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1.1 第一代中央商务区 | 第27页 |
2.1.2 第二代中央商务区 | 第27-28页 |
2.1.3 第三代中央商务区 | 第28页 |
2.1.4 第四代中央商务区 | 第28页 |
2.2 中央商务区的建设特征和面临问题 | 第28-32页 |
2.2.1 城市空间呈现日趋复杂和不断发展的特性 | 第28-29页 |
2.2.2 交通量大,交通堵塞 | 第29页 |
2.2.3 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较高 | 第29-30页 |
2.2.4 人口流动性较为频繁 | 第30-31页 |
2.2.5 城市的尺度巨大,建设高度集中 | 第31-32页 |
2.3 国内外优秀中央商务区的案例研究 | 第32-38页 |
2.3.1 东京六本木中央商务区 | 第32-33页 |
2.3.2 纽约曼哈顿中央商务区 | 第33-35页 |
2.3.3 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央商务区 | 第35-36页 |
2.3.4 北京中关村城市副中心商务区 | 第36-37页 |
2.3.5 上海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商务区 | 第37-38页 |
2.4 中央商务区发展趋势 | 第38-41页 |
2.4.1 独立且联动的发展模式 | 第38页 |
2.4.2 立体、高效的交通体系 | 第38页 |
2.4.3 全方位的互联互通 | 第38页 |
2.4.4 连续优美的空间形态 | 第38-41页 |
3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体系构架 | 第41-65页 |
3.1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前期分析 | 第41-56页 |
3.1.1 前期分析概述 | 第41-42页 |
3.1.2 中央商务区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42-44页 |
3.1.3 城市整体的中央商务区空间结构 | 第44-48页 |
3.1.4 中央商务区的区位选择 | 第48-49页 |
3.1.5 中央商务区的定位 | 第49-50页 |
3.1.6 中央商务区开发规模预测 | 第50-52页 |
3.1.7 中央商务区的开发模式选择 | 第52-56页 |
3.1.8 中央商务区与城市文化、社会的关系 | 第56页 |
3.2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第56-59页 |
3.2.1 功能布局 | 第58页 |
3.2.2 交通组织 | 第58页 |
3.2.3 空间形态 | 第58页 |
3.2.4 历史文脉 | 第58页 |
3.2.5 生态景观 | 第58-59页 |
3.3 城市设计策略 | 第59-60页 |
3.3.1 一般性策略 | 第59页 |
3.3.2 选择性策略 | 第59-60页 |
3.4 城市设计的实施保障 | 第60-65页 |
3.4.1 实施原则 | 第60-61页 |
3.4.2 控制要素 | 第61-62页 |
3.4.3 设计准则 | 第62-63页 |
3.4.4 分图图则 | 第63-65页 |
4 乌鲁木齐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实践 | 第65-111页 |
4.1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前期分析 | 第66-74页 |
4.1.1 中央商务区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66-69页 |
4.1.2 乌鲁木齐市中央商务区的系统性 | 第69-70页 |
4.1.3 中央商务区的区位分析 | 第70页 |
4.1.4 中央商务区的定位确定 | 第70页 |
4.1.5 中央商务区与城市文化与特色的分析 | 第70-71页 |
4.1.6 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容量测算 | 第71-72页 |
4.1.7 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态势分析 | 第72-74页 |
4.2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功能布局分析 | 第74-82页 |
4.2.1 中央商务区范围 | 第74-75页 |
4.2.2 街区尺度分析 | 第75-76页 |
4.2.3 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76-79页 |
4.2.4 功能融合比例分析 | 第79-80页 |
4.2.5 生活配套功能分析 | 第80-82页 |
4.3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优化功能布局 | 第82-87页 |
4.3.1 具体对策一:提倡产业功能复合 | 第82-85页 |
4.3.2 具体对策二:调整街区尺度 | 第85页 |
4.3.3 具体对策三:强化生活配套功能 | 第85-87页 |
4.4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交通组织分析 | 第87-88页 |
4.4.1 车行流线 | 第87页 |
4.4.2 步行流线 | 第87-88页 |
4.4.3 停车空间 | 第88页 |
4.4.4 立体慢行系统 | 第88页 |
4.5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完善交通组织 | 第88-95页 |
4.5.1 具体对策一: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 | 第88-93页 |
4.5.2 具体对策二:形成立体连续的慢行系统 | 第93-95页 |
4.6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空间形态分析 | 第95-97页 |
4.6.1 建筑形态分析 | 第95-96页 |
4.6.2 开放空间分析 | 第96-97页 |
4.7 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重塑空间形态 | 第97-110页 |
4.7.1 具体对策一:塑造建筑形态 | 第97-107页 |
4.7.2 具体对策二:改善开放空间 | 第107-11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5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优化功能布局 | 第111-125页 |
5.1 问题梳理 | 第111-118页 |
5.1.1 中央商务区规模 | 第112页 |
5.1.2 街区尺度 | 第112-113页 |
5.1.3 功能类型 | 第113-117页 |
5.1.4 功能配比 | 第117页 |
5.1.5 产业空间布局 | 第117页 |
5.1.6 生活配套功能 | 第117-118页 |
5.2 规划对策 | 第118-124页 |
5.2.1 控制中央商务区规模 | 第118页 |
5.2.2 调整街区尺度 | 第118-119页 |
5.2.3 强调多元复合功能 | 第119-120页 |
5.2.4 优化功能配比 | 第120-124页 |
5.2.5 重视产业空间布局 | 第124页 |
5.2.6 强化生活配套功能 | 第12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6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完善交通组织 | 第125-143页 |
6.1 问题梳理 | 第125-126页 |
6.1.1 车行流线 | 第125页 |
6.1.2 步行流线 | 第125-126页 |
6.1.3 停车空间 | 第126页 |
6.1.4 立体慢行系统 | 第126页 |
6.2 规划对策 | 第126-142页 |
6.2.1 梳理车行流线 | 第126-132页 |
6.2.2 组织步行流线 | 第132-134页 |
6.2.3 布置停车空间 | 第134-136页 |
6.2.4 提倡公共交通出行 | 第136页 |
6.2.5 构建立体慢行系统 | 第136-14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策略—重塑空间形态 | 第143-163页 |
7.1 问题梳理 | 第143-144页 |
7.1.1 建筑形态 | 第143页 |
7.1.2 开放空间 | 第143-144页 |
7.2 规划对策 | 第144-162页 |
7.2.1 塑造建筑形态 | 第144-155页 |
7.2.2 改善开放空间 | 第155-16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8 总结与不足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1页 |
附录 | 第17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