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1 前言 | 第16-22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6-17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5页 |
2.1 菌株 | 第22页 |
2.2 药品和试剂 | 第22-23页 |
2.2.1 药品 | 第22页 |
2.2.2 试剂 | 第22-23页 |
2.3 溶液配制 | 第23-26页 |
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2.5 细菌的复苏传代和培养 | 第27-28页 |
2.6 喹赛多代谢产物的鉴定及代谢物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28-30页 |
2.6.1 喹赛多代谢产物的鉴定 | 第28-29页 |
2.6.2 喹噁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29-30页 |
2.7 喹噁啉类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2.8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细胞壁的完整性检测 | 第30-31页 |
2.9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细胞膜完整性的检测 | 第31页 |
2.10 喹噁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形态影响 | 第31-32页 |
2.10.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 | 第31页 |
2.10.2 扫描电镜(SEM)观察药物对两株菌的形态影响 | 第31-32页 |
2.10.3 透射电镜(TEM)观察喹噁啉类药物对细菌的形态影响 | 第32页 |
2.11 细菌体内自由基的检测 | 第32-33页 |
2.11.1 细菌体内ROS的检测 | 第32页 |
2.11.2 细菌体内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 第32-33页 |
2.12 DNA的损伤检测 | 第33-34页 |
2.12.1 DNA的氧化性损伤检测 | 第33页 |
2.12.2 凝胶电泳检测喹噁啉类药物对细菌的染色体DNA损伤 | 第33-34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0页 |
3.1 喹噁啉类药物代在两株菌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 | 第35页 |
3.1.1 喹噁啉类药物在细菌体内的代谢产物 | 第35页 |
3.1.2 喹噁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抗菌活性 | 第35页 |
3.2 喹噁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抑菌曲线 | 第35-39页 |
3.3 喹噁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细胞壁的损伤 | 第39-40页 |
3.4 喹噁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细胞膜的损伤 | 第40-41页 |
3.5 喹噁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形态学影响 | 第41-45页 |
3.5.1 光学显微镜图 | 第41页 |
3.5.2 扫描电镜图 | 第41-42页 |
3.5.3 透射电镜图 | 第42-45页 |
3.6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内的自由基种类 | 第45-46页 |
3.7 喹噁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DNA损伤 | 第46-50页 |
3.7.1 喹噁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DNA氧化性损伤 | 第46-47页 |
3.7.2 噁啉类药物引起两株细菌染色体DNA的断裂 | 第47-50页 |
4 讨论 | 第50-58页 |
4.1 喹噁啉类药物的厌氧选择活性与代谢 | 第50-52页 |
4.2 自由基的抗菌作用及清除 | 第52-54页 |
4.3 形态学变化 | 第54-55页 |
4.4 DNA损伤剂诱导的前噬菌体 | 第55-56页 |
4.5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之间的差异对药物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页 |
6 全文创新性总结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7 文献综述:喹噁啉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59-73页 |
7.1 前言 | 第59页 |
7.2 喹噁啉类药物及其抗菌活性 | 第59-60页 |
7.3 喹噁啉类药物对菌体的DNA损伤 | 第60-61页 |
7.4 DNA的修复作用 | 第61-65页 |
7.5 喹噁啉类药物对细菌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第65-66页 |
7.6 喹噁啉类药物抗菌靶点的研究 | 第66页 |
7.7 噁啉类药物的代谢与厌氧选择活性 | 第66-70页 |
7.8 ROS与DNA损伤 | 第70页 |
7.9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 | 第70-72页 |
7.10 实验对象的狭窄性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