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基于FPGA的实时瞳孔定位技术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9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12-15页
    1.3 硬件平台现状第15-16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第16-19页
第二章 瞳孔定位系统的总体设计第19-29页
    2.1 瞳孔定位的算法方案第19-21页
    2.2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第21-22页
    2.3 系统芯片的选择第22-27页
        2.3.1 CMOS的选择第22-23页
        2.3.2 FPGA芯片的选择第23-24页
        2.3.3 存储芯片的选择第24-25页
        2.3.4 系统吞吐速率匹配论证第25-27页
        2.3.5 算法平台PC的选择第27页
    2.4 总体设计结构图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第29-51页
    3.1 系统时钟的设计第29-32页
        3.1.1 原语IBUFDS第29-30页
        3.1.2 FPGA的DCM调用第30-31页
        3.1.3 原语OBUFDS第31页
        3.1.4 时钟的硬件设计图第31-32页
    3.2 系统的电源设计第32-35页
        3.2.1 CMOS的电源设计第32-33页
        3.2.2 FPGA的电源设计第33-35页
    3.3 FPGA的配置电路第35-36页
    3.4 DDR存储硬件设计第36-40页
        3.4.1 DDR电路设计第36-37页
        3.4.2 原语IDDR第37-38页
        3.4.3 DDR控制器的生成第38-40页
    3.5 CMOS硬件设计第40-45页
        3.5.1 CMOS的寄存器配置第41-42页
        3.5.2 CMOS的行场同步信号第42-44页
        3.5.3 同步码第44-45页
    3.6 USB Cy7c68013a的硬件设计第45-47页
        3.6.1 Cy7c68013a的基本特性第45-46页
        3.6.2 Cy7c68013a的电路设计第46-47页
        3.6.3 Cy7c68013a的配置第47页
    3.7 硬件PCB布局走线第47-50页
        3.7.1 CMOS电路板布局布线第48-49页
        3.7.2 FPGA_DDR电路板布局布线第49-50页
        3.7.3 系统PCB电路板实物第50页
    3.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瞳孔定位的算法研究第51-75页
    4.1 瞳孔定位的基本原理第52页
    4.2 眼睛图像的预处理第52-55页
        4.2.1 图像亮度增强第52-53页
        4.2.2 拉普拉斯滤波第53-55页
    4.3 最小二乘法椭圆拟合第55-56页
    4.4 LR迭代法椭圆拟合第56-58页
        4.4.1 RANSAC基本原理第56-57页
        4.4.2 LR算法椭圆拟合步骤第57-58页
    4.5 FPLR迭代法椭圆拟合第58-62页
        4.5.1 人眼定位第58-59页
        4.5.2 腐蚀和膨胀第59-60页
        4.5.3 有效特征点提取第60-62页
    4.6 数据分析第62-71页
        4.6.1 阈值和迭代次数分析第63-65页
        4.6.2 准确度对比分析第65-68页
        4.6.3 实时性对比分析第68-71页
    4.7 误差分析第71-74页
        4.7.1 三维映射误差分析第71-73页
        4.7.2 拟合误差分析第73-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分析第75-83页
    5.1 高速PCB影响因素分析第75-76页
    5.2 硬件仿真调试第76-80页
        5.2.1 CMOS的调试第76-78页
        5.2.2 DDR的仿真第78-80页
        5.2.3 Cy7c68013a传输测试第80页
    5.3 算法调试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总论第83-85页
    6.1 论文成果和创新第83-84页
    6.2 工作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双生病毒及其伴随卫星DNA的致病性分析
下一篇:喹噁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