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2-13页 |
1.1.1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 第12页 |
1.1.2 基于婺州窑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2.1 校本课程 | 第13-14页 |
1.2.2 婺州窑和婺州窑文化 | 第14-15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1 政策依据 | 第16页 |
1.4.2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4.3 现实意义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邵宅小学的概述 | 第19-27页 |
2.1 邵宅小学的概况 | 第19页 |
2.2“婺州窑文化”特色校园建设 | 第19-27页 |
2.2.1 开展婺州窑社团活动 | 第19-21页 |
2.2.2 营造婺州窑校园文化氛围 | 第21-25页 |
2.2.3 建立婺州窑展览馆 | 第25-26页 |
2.2.4 编写婺州窑校本课程教材 | 第26-27页 |
3 婺州窑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实施 | 第27-37页 |
3.1 邵宅小学婺州窑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 第27-28页 |
3.1.1 学校寻求新发展的愿景 | 第27页 |
3.1.2 特色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3.1.3 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 | 第28页 |
3.2 婺州窑校本课程简介 | 第28-29页 |
3.2.1 婺州窑校本教材系列架构图 | 第28页 |
3.2.2 教材简介及框架的梳理 | 第28-29页 |
3.3 教材的文本解构 | 第29-32页 |
3.3.1 童窑印象 | 第29-30页 |
3.3.2 童乐课堂 | 第30页 |
3.3.3 童趣实践 | 第30-31页 |
3.3.4 童真德育 | 第31-32页 |
3.4 婺州窑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 | 第32-34页 |
3.4.1 以非遗项目为立足点,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 第32页 |
3.4.2 以探究性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 第32-33页 |
3.4.3 以地方性精神为支撑,对学生乡土情怀的唤醒和认同 | 第33页 |
3.4.4 以校本化课程为依托,对学生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 第33-34页 |
3.5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选择问题 | 第34-37页 |
3.5.1 基本特点 | 第34-35页 |
3.5.2 课程结构 | 第35-37页 |
4 婺州窑校本教材的实施 | 第37-40页 |
4.1 教学组织与管理 | 第37-38页 |
4.1.1 教学人员配备 | 第37页 |
4.1.2 教学时间安排 | 第37页 |
4.1.3 教学管理措施 | 第37-38页 |
4.2 教学策略与方法 | 第38-39页 |
4.2.1 讲解—演示法 | 第38页 |
4.2.2 练习—指导法 | 第38-39页 |
4.2.3 合作交流法 | 第39页 |
4.3 评价策略与方法 | 第39-40页 |
4.3.1 课堂教学评价 | 第39页 |
4.3.2 作品比赛展出 | 第39-40页 |
5 婺州窑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 第40-43页 |
5.1 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 第40-41页 |
5.1.1 婺州窑课程的实施,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 第40页 |
5.1.2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第40页 |
5.1.3 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 第40-41页 |
5.1.4 培植窑德,践行办学理念 | 第41页 |
5.2 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 第41-42页 |
5.2.1 提高了教师的资源意识 | 第41页 |
5.2.2 构建了学习型教师团体 | 第41页 |
5.2.3 增长了教师的职业智慧 | 第41-42页 |
5.3 学校特色得以行成 | 第42-43页 |
5.3.1 婺州窑成为师生特有的兴趣爱好 | 第42页 |
5.3.2 扩大社会声誉,婺州窑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 第42-43页 |
6 婺州窑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及反思 | 第43-46页 |
6.1 婺州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意识和意愿淡薄 | 第43-44页 |
6.1.1 学校对婺州窑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不够 | 第43页 |
6.1.2 教师对婺州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不强 | 第43-44页 |
6.1.3 家长对孩子学习婺州窑课程的支持度不高 | 第44页 |
6.2 校本课程对婺州窑文化的发掘和梳理不够全面深入 | 第44-45页 |
6.2.1 一线教师缺乏较为专业的科研素养 | 第44-45页 |
6.2.2 婺州窑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5页 |
6.3 婺州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缺乏外界的助力 | 第45-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7.1 结论 | 第46页 |
7.2 展望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