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1.2.1 问题的由来 | 第9-10页 |
1.2.2 提出问题 | 第10页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的基础 | 第12-22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2.1.1 衔接 | 第12页 |
2.1.2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 | 第12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2.2.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阶段论 | 第12-14页 |
2.2.2 情景认知理论 | 第14页 |
2.3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差异 | 第14-17页 |
2.3.1 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差异 | 第14-15页 |
2.3.2 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 | 第15-16页 |
2.3.3 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 第16-17页 |
2.4 学生学习的差异 | 第17-18页 |
2.4.1 问卷设计思路 | 第17页 |
2.4.2 问卷内容(见附录一) | 第17页 |
2.4.3 对小学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情况的数据统计 | 第17页 |
2.4.4 调查采样及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2.5 老师教学的差异 | 第18-20页 |
2.5.1 问卷内容(见附录二) | 第18页 |
2.5.2 对小学与初中数学老师教学情况的数据统计 | 第18-19页 |
2.5.3 调查采样及问卷调查 | 第19-20页 |
2.6 教学方法的差异 | 第20页 |
2.7 学习方法的差异 | 第20-22页 |
第3章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 第22-27页 |
3.1 教材内容的衔接 | 第22页 |
3.2 教学方法的衔接 | 第22页 |
3.3 学习方法及其策略的衔接 | 第22-27页 |
3.3.1 强化常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23-24页 |
3.3.2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潜能 | 第24页 |
3.3.3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第24-25页 |
3.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非智力因素 | 第25页 |
3.3.5 数学语言要准确,数学思维要严谨 | 第25-27页 |
第4章 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究 | 第27-39页 |
4.1 初一数学概念教学的衔接案例 | 第27-29页 |
4.2 初一数学命题教学的衔接案例 | 第29-37页 |
4.3 初一数学衔接补充教学的案例 | 第37-3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9-40页 |
5.1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 第39页 |
5.2 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途径探索 | 第39页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1 | 第42-43页 |
附录2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