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第三方支付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金融服务营销研究 | 第12-13页 |
1.2.3 7Ps营销理论 | 第13-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2 第三方支付概述 | 第18-29页 |
2.1 第三方支付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第三方支付的模式 | 第19-21页 |
2.2.1 独立的第三方网关模式 | 第20页 |
2.2.2 有电子交易平台且具备担保功能的第三方网关模式 | 第20页 |
2.2.3 有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三方网关模式 | 第20-21页 |
2.3 第三方支付发展规模 | 第21-24页 |
2.3.1 市场交易规模 | 第21-23页 |
2.3.2 市场份额 | 第23-24页 |
2.4 第三方支付的优劣势分析 | 第24-27页 |
2.4.1 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分析 | 第24-25页 |
2.4.2 第三方支付的劣势分析 | 第25-27页 |
2.5 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2.5.1 移动支付市场壮大 | 第27页 |
2.5.2 金融理财服务创新不断 | 第27-28页 |
2.5.3 用户体验革新换代 | 第28页 |
2.5.4 增值服务破茧而出 | 第28-29页 |
3 成都农商银行服务营销现状 | 第29-41页 |
3.1 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1.1 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 第29-30页 |
3.1.2 金融服务网络情况 | 第30页 |
3.2 主要产品情况 | 第30-34页 |
3.2.1 支付结算类 | 第30-32页 |
3.2.2 个人存款类 | 第32-33页 |
3.2.3 个人贷款类 | 第33-34页 |
3.2.4 投资理财类 | 第34页 |
3.3 第三方支付对成都农商银行的影响 | 第34-41页 |
3.3.1 影响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入及产品推广 | 第34-38页 |
3.3.2 分流活期存款,影响存款结构 | 第38-39页 |
3.3.3 降低客户粘性 | 第39-40页 |
3.3.4 抢占农村地区市场份额 | 第40-41页 |
4 成都农商银行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 第41-48页 |
4.1 经济环境分析 | 第41-43页 |
4.2 监管环境分析 | 第43-44页 |
4.3 竞争者分析 | 第44页 |
4.4 客户需求分析 | 第44-48页 |
4.4.1 客户特点 | 第44-46页 |
4.4.2 需求分析 | 第46-48页 |
5 成都农商银行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5.1 支付结算类产品创新不足 | 第48-49页 |
5.2 科技实力较为欠缺 | 第49页 |
5.3 农村地区营销渠道功能单一 | 第49-50页 |
5.4 促销思路陈旧 | 第50页 |
5.5 员工结构偏老龄化 | 第50-51页 |
5.6 网点布局和自助设备功能需完善 | 第51-52页 |
5.7 缺少差异化服务 | 第52-53页 |
6 成都农商银行服务营销策略 | 第53-59页 |
6.1 结合客户需求,加强服务产品创新 | 第53-54页 |
6.2 深化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寻求共赢 | 第54页 |
6.3 打造服务“三农”的特色化营销渠道 | 第54-55页 |
6.4 采取多元化促销方式 | 第55页 |
6.5 改善员工结构,提高员工服务意识 | 第55-56页 |
6.6 打造“智慧银行”与“惠农微银行” | 第56-57页 |
6.7 做好客户识别与分类,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 第57-59页 |
7 结论 | 第59-61页 |
7.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9页 |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7.3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