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研究--以伊吾县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3.1 国外研究概况第8-9页
        1.3.2 国内研究概况第9页
    1.4 研究内容第9-10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0-13页
        1.5.1 数据来源第10页
        1.5.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5.3 技术路线第11-1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3-22页
    2.1 自然环境概况第13-17页
        2.1.1 地质地貌第13-14页
        2.1.2 气候气象第14页
        2.1.3 水文水资源第14-15页
        2.1.4 土地资源第15页
        2.1.5 矿产资源第15-16页
        2.1.6 生物资源第16页
        2.1.7 旅游资源第16-17页
    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17-19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第17页
        2.2.2 经济发展第17-18页
        2.2.3 交通现状第18页
        2.2.4 教育事业第18-19页
        2.2.5 卫生事业第19页
    2.3 生态环境现状第19-22页
        2.3.1 水环境质量现状第19-20页
        2.3.2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第20页
        2.3.3 声环境质量现状第20-21页
        2.3.4 生态环境问题第21-22页
第二章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理论基础第22-25页
    2.1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概述第22页
    2.2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基本理论第22-23页
        2.2.1 区域分区理论第22-23页
        2.2.2 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3页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第23页
    2.3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原则第23-25页
第四章 伊吾县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35页
    4.1 伊吾县遥感影像解译第25-32页
        4.1.1 遥感数据预处理第25-26页
        4.1.2 图像分类第26-29页
        4.1.3 DEM高程解译第29-32页
    4.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第32-35页
        4.2.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第32-33页
        4.2.2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第33-35页
第五章 伊吾县生态环境功能区第35-46页
    5.1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区条件第35-36页
    5.2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第36-43页
        5.2.1 水源涵养区第36-37页
        5.2.2 地表水源区第37-38页
        5.2.3 地下水源区第38-39页
        5.2.4 防沙固沙区第39-40页
        5.2.5 水土保持区第40-41页
        5.2.6 农产品环境保障区第41-42页
        5.2.7 生物多样性维护与特殊保护区第42-43页
    5.3 重点生态保护区第43-46页
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发展建设第46-49页
    6.1 生态环境功能发展建设第46-48页
        6.1.1 生态环境发展第46页
        6.1.2 重点工业发展第46-47页
        6.1.3 综合经济发展第47页
        6.1.4 优化调控发展第47页
        6.1.5 生态建设发展第47-48页
    6.2 生态功能区建设方向第48-49页
第七章 结论第49-51页
    7.1 结论与讨论第49-50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PROMS的污水处理厂动态仿真与优化控制
下一篇:商业背景下的巴里坤餐饮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