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 1.5 新媒介时代下亚文化的发展梳理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先锋性与游戏性:节目模式的亚文化指向 | 第20-30页 |
| 2.1 角色定位:“奇葩”模式的个性与自我 | 第21-23页 |
| 2.1.1 审丑乱象下“奇葩”语境的重塑 | 第21-22页 |
| 2.1.2 与众不同与自我标榜 | 第22-23页 |
| 2.2 形式表现:辩论模式的开放与多元 | 第23-26页 |
| 2.2.1 娱乐包装下辩论形式的改头换面 | 第23-25页 |
| 2.2.2 多元导向与价值观开放 | 第25-26页 |
| 2.3 赛制设定:规则模式的随性与狂欢 | 第26-27页 |
| 2.3.1 规则制定下竞争效果的强化与弱化 | 第26-27页 |
| 2.3.2 自我迷失与群体狂欢 | 第27页 |
| 2.4 营销变化:广告模式的戏谑与直白 | 第27-30页 |
| 2.4.1 融合机制下广告营销的新突破 | 第27-29页 |
| 2.4.2 戏谑幽默与直白呈现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破坏式狂欢:节目风格的亚文化表征 | 第30-39页 |
| 3.1 禁忌的刺破——“污”文化的迷散与狂热 | 第30-33页 |
| 3.1.1 性与脏话:根植于网络“段子”的“污”口表达 | 第31-32页 |
| 3.1.2 压抑与宣泄:娱乐狂欢下的“污”托邦建构 | 第32-33页 |
| 3.2 异度的喧闹——二次元的展演与魅惑 | 第33-36页 |
| 3.2.1“贱萌”与“鬼畜”:二次元审美的娱乐化包装 | 第34-35页 |
| 3.2.2 逃避与反叛:互联网场域下的青春幻象 | 第35-36页 |
| 3.3 边缘的迷思——同性恋的书写与发声 | 第36-39页 |
| 3.3.1“娘”与“出柜”:去社会化的性别与性 | 第36-37页 |
| 3.3.2 展示与阐释:多元价值观下的边缘发声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弥补与对话:节目效果的亚文化构建 | 第39-48页 |
| 4.1 受众需求的缺失弥补 | 第39-44页 |
| 4.1.1 年轻化的用户结构 | 第39-42页 |
| 4.1.2 草根式的风格特色 | 第42-43页 |
| 4.1.3 深入化的互动体验 | 第43-44页 |
| 4.2 媒介连接的主次对话 | 第44-48页 |
| 4.2.1 以娱乐为节点的媒介参与 | 第45-46页 |
| 4.2.2 以消费为纽带的意义传达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