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钢丝拉拔过程中的延性损伤 | 第15-17页 |
1.2.2 拉拔工艺参数对钢丝成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超高强度钢丝多道次拉拔损伤过程的模拟方法 | 第21-34页 |
2.1 钢丝塑性大变形过程中的损伤特性 | 第21-23页 |
2.2 钢丝多道次拉拔损伤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3-28页 |
2.2.1 含损伤钢丝胚材本构关系 | 第23-24页 |
2.2.2 损伤演化方程 | 第24-25页 |
2.2.3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及拉拔工艺设计 | 第25-26页 |
2.2.4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2.2.5 钢丝与模具之间接触状态模拟 | 第27-28页 |
2.3 钢丝多道次拉拔损伤过程的多尺度模拟 | 第28-33页 |
2.3.1 钢丝拉拔问题中一致多尺度方法的应用 | 第28-29页 |
2.3.2 含损伤钢丝一致多尺度模拟方法的基本方程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单一尺度模型分析钢丝拉拔损伤分布与扭转性能 | 第34-51页 |
3.1 模型的建立与相对坐标的定义 | 第34-35页 |
3.2 残余应力分布及损伤分布 | 第35-38页 |
3.2.1 Von Mises应力分布 | 第35-36页 |
3.2.2 切应力分布 | 第36-37页 |
3.2.3 损伤分布 | 第37-38页 |
3.3 单一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6页 |
3.3.1 残余应力分布 | 第38-40页 |
3.3.2 钢丝损伤演化的规律分析 | 第40页 |
3.3.3 钢丝塑性应变分析 | 第40-42页 |
3.3.4 钢丝扭转性能分析 | 第42-46页 |
3.4 拉拔成型损伤评价指标的提出及应用 | 第46-49页 |
3.4.1 损伤评价指标的定义 | 第46-47页 |
3.4.2 损伤评价方法及评价流程 | 第47-48页 |
3.4.3 损伤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应用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不同模拟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51-63页 |
4.1 多尺度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4.2 多尺度模拟得到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51-57页 |
4.2.1 残余应力分布 | 第52-54页 |
4.2.2 损伤分布 | 第54-56页 |
4.2.3 塑性应变分析 | 第56-57页 |
4.3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57-62页 |
4.3.1 残余应力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7-59页 |
4.3.2 损伤分布的计算结果对比 | 第59-61页 |
4.3.3 模型计算效率比较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超高强度钢丝拉拔损伤影响因素和扭转性能提升分析 | 第63-79页 |
5.1 模具顶角 | 第63-67页 |
5.2 钢丝胚材的性能参数 | 第67-75页 |
5.2.1 孔洞形核时的胚材应变平均值 | 第68-71页 |
5.2.2 孔隙率 | 第71-75页 |
5.3 钢丝扭转性能计算分析 | 第75-76页 |
5.4 钢丝成品扭转性能的提升建议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本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和结论 | 第79-80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撰写与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