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主要背景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通关一体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区域通关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1-12页 |
二、国外海关对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先进经验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15-28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一、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二、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分析框架 | 第19-28页 |
一、“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 第19-20页 |
二、“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本质——社会综合改革 | 第20-23页 |
三、“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核心——政府定位问题 | 第23-25页 |
四、“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难点——突破管理边界问题 | 第25-28页 |
第四章 现行通关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生深刻矛盾的根本原因 | 第28-41页 |
第一节 国家通关管理权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一体化运行要求 | 第28-36页 |
一、海关的管理运行结构不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形势 | 第28-31页 |
二、国家现行的通关管理权力分配结构具有诸多弊端 | 第31-36页 |
第二节 政府政绩考核的功利化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构建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 | 第36-38页 |
一、海关以税为“纲”的绩效考核思路引发关区间的货源之争 | 第36-37页 |
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的狭隘政绩观对区际通关壁垒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对传统通关制度模式的路径依赖——区域通关一体化进程的障碍 | 第38-41页 |
一、对“通关壁垒”的传统认识性依赖 | 第38-39页 |
二、基于巨大投入成本的对传统通关模式的结构性依赖 | 第39-41页 |
第五章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战略规划 | 第41-48页 |
第一节 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通关一体化的改革目标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顺应地缘经济发展要求——通关一体化的关系定位 | 第42-43页 |
一、区域通关改革要处理好长三角经济圈与其他城市群的通关管理关系 | 第42页 |
二、正确处理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系统“准入”问题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建立通关公共服务体系——通关一体化服务格局规划 | 第43-45页 |
一、重塑政府“通关公共服务”的行政伦理价值体系 | 第43-44页 |
二、建设区域通关一体化公共服务网络 | 第44-45页 |
第四节 需求诱致制度变革——通关一体化的改革方式 | 第45-48页 |
一、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45-46页 |
二、诱致性改革的制度变迁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治理式改革策略实施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实现由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 | 第48-49页 |
第二节 通关管理手段的“软化” | 第49-51页 |
一、刚性通关管理手段蕴含的失败风险 | 第49-50页 |
二、从命令到协商,从执法监管到规范引导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形成长三角区域通关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51页 |
第四节 构建长三角区域通关的权利救济体系 | 第51-53页 |
第七章 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 第53-58页 |
第一节 海关组织机构一体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通关管理模式一体化 | 第54-55页 |
一、在区域内推进以联网监管为标志的信息监控一体化网络建设 | 第54页 |
二、实施以多种便捷通关形式为内容、以流程再造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工具的实体监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 第54页 |
三、完善区域性通关一体化监控模式 | 第54页 |
四、引入国际商业交易系统中成熟的信用担保制度降低通关一体化风险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制度设计安排一体化 | 第55-56页 |
一、统筹建设各类区域通关制度 | 第55页 |
二、加强对航运中心城市的制度聚焦 | 第55页 |
三、开展对特殊通关监管区域的制度整合 | 第55-56页 |
四、建立区域内个性化的通关事务解决方案 | 第56页 |
五、探索建立区域内各通关管理部门和合作交流制度 | 第56页 |
第四节 外部协同治理一体化 | 第56-58页 |
一、实现海关与其他口岸管理部门工作的协调运行,相辅相成 | 第56页 |
二、区域内通关管理部门与进出口企业等管理相对人之间实行参与式、互动反馈式通关管理方式 | 第56-57页 |
三、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