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声明 | 第2页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2-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相关技术现状介绍 | 第7-8页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本人的主要工作 | 第8-9页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9-10页 |
第2章 网络安全和入侵检测技术 | 第10-25页 |
2.1 网络安全概述 | 第10-15页 |
2.1.1 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 第10-11页 |
2.1.2 网络安全目标 | 第11-12页 |
2.1.3 信息安全模型 | 第12-13页 |
2.1.4 安全评估准则 | 第13-15页 |
2.1.5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技术 | 第15页 |
2.2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 第15-23页 |
2.2.1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 第16-18页 |
2.2.2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 第18-19页 |
2.2.3 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 | 第19-21页 |
2.2.4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2.2.5 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挑战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数据挖掘技术 | 第25-31页 |
3.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第25-29页 |
3.1.1 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3.1.2 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 第26-27页 |
3.1.3 数据挖掘的方法 | 第27-29页 |
3.2 入侵检测中的数据挖掘方法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一个新的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DMIDS) | 第31-38页 |
4.1 系统简介 | 第31-33页 |
4.1.1 系统的引入 | 第31-32页 |
4.1.2 移动代理技术的采用 | 第32页 |
4.1.3 数据挖掘技术的采用 | 第32-33页 |
4.2 系统体系结构 | 第33-34页 |
4.3 系统实现框架 | 第34-37页 |
4.3.1 数据采集与事件生成 | 第34-35页 |
4.3.2 规则发现与入侵检测 | 第35页 |
4.3.3 规则库的建立与维护 | 第35-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新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数据挖掘实现 | 第38-59页 |
5.1 数据预处理 | 第38-41页 |
5.1.1 网络数据预处理的基本要求 | 第38页 |
5.1.2 属性抽取的方法 | 第38-40页 |
5.1.3 系统实际采用预处理的方法 | 第40-41页 |
5.2 DMIDS中采用的频繁序列挖掘算法 | 第41-43页 |
5.2.1 关联规则 | 第41页 |
5.2.2 时间频繁序列的挖掘 | 第41-43页 |
5.3 SPADE算法简介 | 第43-47页 |
5.3.1 SPADE算法简述 | 第43-44页 |
5.3.2 SPADE算法实现 | 第44-46页 |
5.3.3 SPADE算法的效率 | 第46-47页 |
5.4 使用新设计的IDS_SPADE算法实现频繁序列挖掘 | 第47-51页 |
5.4.1 IDS_SPADE算法 | 第48-49页 |
5.4.2 增量序列挖掘算法 | 第49-51页 |
5.5 系统实现和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5.5.1 IDS_SPADE算法的程序实现 | 第51-56页 |
5.5.2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9-60页 |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59页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