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14页 |
1. 学科前沿性和开创性 | 第12-13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3.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 国内关于中华文化向中亚地区的传播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外关于中华文化向中亚地区的传播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分析归纳的方法 | 第16-17页 |
2.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五) 论文成果和学术影响 | 第17-19页 |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一) 什么是传播学 | 第19-22页 |
1. 传播学的概念 | 第20-21页 |
2. 传播学的特点 | 第21页 |
3. 传播学的要素 | 第21-22页 |
(二) 传播与文化兼容互渗的关系 | 第22-24页 |
1. 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 | 第23页 |
2. 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和内容 | 第23-24页 |
二、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基础 | 第24-33页 |
(一) 中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 | 第24-27页 |
1. 中亚的地理 | 第24-25页 |
2. 中亚的历史 | 第25-26页 |
3. 中亚的文化特点 | 第26-27页 |
(二) 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 第27-30页 |
1. 中亚各国政治形势总体稳定 | 第28页 |
2. 中亚各国经济朝着复兴的方向发展 | 第28-29页 |
3. 中亚各国推行多元务实外交战略 | 第29页 |
4. 中亚五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 | 第29-30页 |
(三) 中国与中亚有良好的文化合作基础 | 第30-33页 |
1. 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 第30-31页 |
2. 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 第31-32页 |
3. 新“丝绸之路”战略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 | 第32-33页 |
三、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取得的成就 | 第33-40页 |
(一) 中国文化产业在中亚发展有所起色 | 第33-34页 |
(二) 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 | 第34-35页 |
(三) 文化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中亚国家的传播 | 第35-37页 |
(四)“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中亚国家的认可 | 第37-38页 |
(五) 中亚五国积极主动加强同中国经贸文化领域合作 | 第38-40页 |
四、冷战结束以来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一) 传播方式的形式化导致传播内容与对象国实情不符 | 第40-41页 |
(二) 文化产业发展不健全阻碍了中华文化向中亚国家的传播 | 第41-43页 |
1. 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 第41-42页 |
2. 文化产业技术含量较薄弱 | 第42-43页 |
3. 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 第43页 |
(三) 中亚地区宗教文化复兴诱发很多问题 | 第43-44页 |
(四) 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还不尽人意 | 第44-46页 |
五、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对策分析 | 第46-54页 |
(一)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 第46-48页 |
1. 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 | 第46-47页 |
2. 丰富文化传播的内容 | 第47-48页 |
(二) 以“一带一路”为指导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 | 第48-49页 |
(三) 推动“中国精神”在中亚国家的传播 | 第49-51页 |
1.“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 第50-51页 |
2. 传播“中国精神”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51页 |
(四) 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汉语翻译工作 | 第51-52页 |
(五) 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扬长避短,凝聚共识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