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冷战结束以来)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9页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2-14页
        1. 学科前沿性和开创性第12-13页
        2. 理论意义第13页
        3. 现实意义第13-14页
    (二)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 国内关于中华文化向中亚地区的传播研究现状第14-15页
        2. 国外关于中华文化向中亚地区的传播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三)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 文献分析归纳的方法第16-17页
        2.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第17页
        3. 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第17页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7页
    (五) 论文成果和学术影响第17-19页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第19-24页
    (一) 什么是传播学第19-22页
        1. 传播学的概念第20-21页
        2. 传播学的特点第21页
        3. 传播学的要素第21-22页
    (二) 传播与文化兼容互渗的关系第22-24页
        1. 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第23页
        2. 传播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和内容第23-24页
二、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基础第24-33页
    (一) 中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第24-27页
        1. 中亚的地理第24-25页
        2. 中亚的历史第25-26页
        3. 中亚的文化特点第26-27页
    (二) 冷战结束后中亚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第27-30页
        1. 中亚各国政治形势总体稳定第28页
        2. 中亚各国经济朝着复兴的方向发展第28-29页
        3. 中亚各国推行多元务实外交战略第29页
        4. 中亚五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第29-30页
    (三) 中国与中亚有良好的文化合作基础第30-33页
        1. 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第30-31页
        2. 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第31-32页
        3. 新“丝绸之路”战略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第32-33页
三、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取得的成就第33-40页
    (一) 中国文化产业在中亚发展有所起色第33-34页
    (二) 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第34-35页
    (三) 文化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中亚国家的传播第35-37页
    (四)“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中亚国家的认可第37-38页
    (五) 中亚五国积极主动加强同中国经贸文化领域合作第38-40页
四、冷战结束以来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40-46页
    (一) 传播方式的形式化导致传播内容与对象国实情不符第40-41页
    (二) 文化产业发展不健全阻碍了中华文化向中亚国家的传播第41-43页
        1. 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第41-42页
        2. 文化产业技术含量较薄弱第42-43页
        3. 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第43页
    (三) 中亚地区宗教文化复兴诱发很多问题第43-44页
    (四) 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还不尽人意第44-46页
五、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对策分析第46-54页
    (一)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丰富文化传播内容第46-48页
        1. 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第46-47页
        2. 丰富文化传播的内容第47-48页
    (二) 以“一带一路”为指导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的传播第48-49页
    (三) 推动“中国精神”在中亚国家的传播第49-51页
        1.“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第50-51页
        2. 传播“中国精神”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第51页
    (四) 加强中华文化在中亚国家传播的汉语翻译工作第51-52页
    (五) 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扬长避短,凝聚共识第52-54页
总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第57-60页
后记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探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