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荧光的产生及相关参数 | 第8-9页 |
1.3 荧光探针的结构 | 第9-10页 |
1.4 阴离子检测的意义 | 第10页 |
1.5 阴离子荧光探针 | 第10-11页 |
1.6 基于咪唑的阴离子荧光探针 | 第11-13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第2章 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14-1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2.2 合成咪唑衍生物的药品、试剂及表征所用仪器设备 | 第14页 |
2.2.1 药品及试剂 | 第14页 |
2.2.2 仪器及设备 | 第14页 |
2.3 咪唑荧光探针的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 第14-17页 |
2.3.1 芘甲基咪唑(化合物 1)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14-15页 |
2.3.2 1,3,5-三乙基-2,4,6-三咪唑乙基苯(化合物 2)的合成及表征 | 第15-17页 |
2.4 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基于化合物1的ABTS阴离子探针及其响应机理 | 第18-24页 |
3.1 引言 | 第1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18-1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18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19-23页 |
3.3.1 不同浓度芘甲基咪唑荧光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3.3.2 阴离子识别 | 第20-22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2-23页 |
3.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4章 基于化合物1与单壁碳纳米管的DNA复合探针 | 第24-29页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26-28页 |
4.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5章 化合物2测定生物体内核苷酸 | 第29-36页 |
5.1 引言 | 第29-3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5.2.2 荧光测定 | 第3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5.3.1 核苷酸的识别 | 第31-32页 |
5.3.2 pH的影响 | 第32-33页 |
5.3.3 选择性 | 第33-34页 |
5.3.4 响应线性 | 第34-35页 |
5.4 小结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