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微量金属元素分析检测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检测金属元素的常用方法 | 第11-12页 |
1.3 分离富集金属元素的常用技术 | 第12-16页 |
1.3.1 萃取分离法 | 第12-14页 |
1.3.2 沉淀与共沉淀分离法 | 第14-15页 |
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 | 第15页 |
1.3.4 浮选分离法 | 第15-16页 |
1.3.5 色谱分离法 | 第16页 |
1.4 富集分离材料的种类 | 第16-20页 |
1.4.1 螯合树脂 | 第16-17页 |
1.4.2 离子印迹聚合物 | 第17-18页 |
1.4.3 壳聚糖 | 第18页 |
1.4.4 中孔分子筛 | 第18页 |
1.4.5 纳米二氧化硅 | 第18-20页 |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钯的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 第21-3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2.1.3 仪器工作参数 | 第23页 |
2.1.4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 | 第23页 |
2.1.5 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30页 |
2.2.1 纳米SiO_2及改性纳米SiO_2的表征 | 第23-26页 |
2.2.2 pH值对吸附钯的影响 | 第26页 |
2.2.3 温度对吸附钯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 时间对吸附钯的影响 | 第27页 |
2.2.5 洗脱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第27-28页 |
2.2.6 洗脱时间与洗脱温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7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 第29页 |
2.2.8 改性纳米SiO_2的耐酸性 | 第29页 |
2.2.9 方法的分析特性 | 第29-30页 |
2.3 方法的验证 | 第30-31页 |
第3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动态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原料药酒石酸唑吡坦中痕量鈀 | 第31-3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3.1.3 仪器工作参数 | 第33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3.2.1 仪器检测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2 样品流速对吸附率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洗脱剂体积及洗脱剂流速的选择 | 第34-35页 |
3.2.4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35页 |
3.2.5 精密度 | 第35页 |
3.2.6 加标回收率 | 第35-36页 |
3.2.7 钯的动态饱和吸附量 | 第36页 |
3.3 方法的应用 | 第36-37页 |
第4章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线流动注射富集分离环境水中痕量钯的性能研究 | 第37-4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4.1.3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和应用 | 第39页 |
4.1.4 流动注射过程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4.2.1 pH值对吸附Pd的影响 | 第40页 |
4.2.2 流速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洗脱剂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4 微柱的重用性 | 第42-43页 |
4.2.5 干扰离子的影响 | 第43页 |
4.2.6 分析特性 | 第43页 |
4.3 方法的应用 | 第43-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