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计算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1-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水毁现场调查及成因分析第18-46页
    2.1 秦巴山区自然环境条件第18-21页
        2.1.1 地理特征第18页
        2.1.2 气候特点第18页
        2.1.3 山脉分布第18-19页
        2.1.4 河流水系第19-21页
        2.1.5 地质构造第21页
        2.1.6 水文地质条件第21页
        2.1.7 植被状况第21页
    2.2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水毁现场调查第21-26页
        2.2.1 秦巴山区高等级公路典型路段桥涵水毁现状第21-23页
        2.2.2 秦巴山区桥涵主要水毁类型分析第23-26页
    2.3 秦巴山区山洪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26-28页
        2.3.1 秦巴山区洪水特性第26-27页
        2.3.2 山洪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7-28页
    2.4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水毁成因分析第28-45页
        2.4.1 山洪导致桥梁破坏机理第28-37页
        2.4.2 山洪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桥涵水毁的机理第37-40页
        2.4.3 水流侵蚀导致桥涵冲毁的机理第40-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计算理论研究第46-82页
    3.1 桥涵水文计算已有理论的评价第46-53页
        3.1.1 历史洪水流量调查及洪峰流量统计方法研究第46-48页
        3.1.2 秦巴山区洪水重现期研究第48-49页
        3.1.3 洪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第49-53页
    3.2 桥涵水文计算现有方法的改进第53-66页
        3.2.1 洪峰流量的统计方法第53-59页
        3.2.2 秦巴山区洪水重现期研究第59-61页
        3.2.3 洪水设计流量的确定方法第61-66页
    3.3 墩台(墩)冲刷计算第66-75页
        3.3.1 一般冲刷计算第67-71页
        3.3.2 局部冲刷计算第71-72页
        3.3.3 桥梁墩台基础的最小埋深第72-75页
    3.4 桥梁最低高程计算第75-79页
        3.4.1 壅水高度计算第75-77页
        3.4.2 波浪高度计算第77-79页
        3.4.3 桥下净空高度第79页
        3.4.4 桥梁上部构造建筑高度第79页
        3.4.5 设计水位高程第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四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第82-95页
    4.1 桥墩水流流态及桥墩壅水特性模型试验第82-90页
        4.1.1 模型设计第82页
        4.1.2 试验方法及测量仪器第82-87页
        4.1.3 试验结论第87-90页
    4.2 十天公路安康~汉中段桥梁模型试验第90-93页
        4.2.1 模型设计第90页
        4.2.2 模型制作第90-91页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91-93页
    4.3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数值分析第95-122页
    5.1 数值分析模型简介第95-97页
        5.1.1 三维紊流模型第95-96页
        5.1.2 VOF 模型第96页
        5.1.3 数值方法第96-97页
        5.1.4 边界条件第97页
    5.2 桥梁水毁数值模拟分析第97-110页
        5.2.1 单个圆柱桥墩阻水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第97-101页
        5.2.2 桥墩群阻水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第101-110页
    5.3 涵洞水毁数值模拟分析第110-120页
        5.3.1 涵洞形式及模型介绍第110-111页
        5.3.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111-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秦巴山区公路桥涵抗水毁设计安全性能评价研究第122-147页
    6.1 安全性能评价体系目的及意义第122页
    6.2 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第122-123页
    6.3 模糊模型的建立第123-125页
    6.4 选取评价指标第125-132页
        6.4.1 选取指标的准则第125-126页
        6.4.2 单因素评价指标第126-132页
    6.5 确定权重第132-136页
    6.6 模糊模型的综合评价第136-139页
        6.6.1 因素集 U 的组成第136-137页
        6.6.2 评价集 V 的组成第137页
        6.6.3 初级模糊模型的综合评价第137-138页
        6.6.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第138页
        6.6.5 评价指标处理第138-139页
    6.7 模糊评价体系在实体工程的应用第139-146页
        6.7.1 实体工程情况第139页
        6.7.2 典型桥梁抗水毁设计安全性模糊评价第139-143页
        6.7.3 典型涵洞抗水毁安全性模糊评价第143-146页
    6.8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47-150页
    7.1 结论第147-148页
    7.2 建议第148-149页
    7.3 创新点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生产项目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OC的嵌入式SNMP网管代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多飞行器测控系统的数字波束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