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辅助电源逆变器高性能控制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机车辅助电源逆变器并联概述 | 第10-16页 |
1.2.1 逆变器并联的优点和控制方式 | 第10-15页 |
1.2.2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2 逆变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 | 第18-36页 |
2.1 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1.1 坐标变换 | 第19-20页 |
2.1.2 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2 三相逆变器双闭环控制策略 | 第22-23页 |
2.3 滤波电路参数设计 | 第23-25页 |
2.4 双闭环控制器设计 | 第25-29页 |
2.4.1 电感电流内环设计 | 第25-27页 |
2.4.2 电容电压外环设计 | 第27-29页 |
2.5 辅助逆变器双闭环仿真分析 | 第29-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 | 第36-58页 |
3.1 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的原理 | 第36-40页 |
3.1.1 下垂控制的原理 | 第36-38页 |
3.1.2 环流的分析 | 第38-39页 |
3.1.3 下垂控制环 | 第39-40页 |
3.2 锁相环及其仿真 | 第40-45页 |
3.2.1 基于二阶广义积分器的三相锁相环 | 第41-43页 |
3.2.2 锁相环的仿真验证 | 第43-45页 |
3.3 逆变器并联仿真 | 第45-56页 |
3.3.1 参数差异对环流影响的仿真 | 第46-48页 |
3.3.2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的工况仿真 | 第48-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实验 | 第58-74页 |
4.1 硬件系统介绍 | 第58-63页 |
4.1.1 实验平台主电路 | 第59-62页 |
4.1.2 DSP控制板、采样板与传感器 | 第62-63页 |
4.2 单台逆变器双闭环控制 | 第63-67页 |
4.2.1 空载与带载 | 第64-66页 |
4.2.2 投切负载 | 第66-67页 |
4.3 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 | 第67-72页 |
4.3.1 突投突切负载 | 第67-70页 |
4.3.2 一台逆变器退出并联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