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6页 |
1.4 重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18-20页 |
2.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量化研究 | 第19-20页 |
2.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 第20页 |
2.2 区域内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20-22页 |
2.2.1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第20-21页 |
2.2.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21-22页 |
2.2.3 资源环境承载力 | 第22页 |
2.3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评述 | 第22-24页 |
3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 第24-34页 |
3.1 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 第24-27页 |
3.1.1 区域经济关系概念辨析 | 第24页 |
3.1.2 区际关系、区内发展 | 第24-26页 |
3.1.3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际关系 | 第26-27页 |
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解 | 第27-33页 |
3.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际关系与区内发展的统一 | 第27-28页 |
3.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28-32页 |
3.2.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 第34-42页 |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 第34-38页 |
4.1.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34-37页 |
4.1.2 相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 第37-38页 |
4.2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协调度模型 | 第38-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重庆市、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与经济增长协调度分析 | 第42-58页 |
5.1 重庆市与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2-48页 |
5.1.1 数据说明 | 第42-44页 |
5.1.2 指标权重及理想值确定 | 第44-47页 |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算 | 第47-48页 |
5.2 重庆市与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人口数量 | 第48-50页 |
5.3 重庆市与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协调度 | 第50-55页 |
5.3.1 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 | 第50-52页 |
5.3.2 经济增长差异 | 第52页 |
5.3.3 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与经济增长差异协调度 | 第52-55页 |
5.4 协调原因探析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6.1 区域功能定位与区域分工 | 第58-59页 |
6.2 基于经济协调发展的劳动力流动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结论 | 第61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