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现实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理论背景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理论构思与设计 | 第19-23页 |
1.3.1 研究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61页 |
2.1 非伦理行为 | 第23-36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2 研究视角 | 第25-30页 |
2.1.3 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2.1.4 研究小结 | 第34-36页 |
2.2 权力 | 第36-47页 |
2.2.1 概念界定 | 第37-38页 |
2.2.2 权力“效应” | 第38-42页 |
2.2.3 操作与测量 | 第42-44页 |
2.2.4 权力成就动机 | 第44-45页 |
2.2.5 研究小结 | 第45-47页 |
2.3 控制感知 | 第47-55页 |
2.3.1 控制感 | 第48页 |
2.3.2 虚幻控制感 | 第48-51页 |
2.3.3 无助感 | 第51-53页 |
2.3.4 虚幻控制感与无助感对比 | 第53-54页 |
2.3.5 研究小结 | 第54-55页 |
2.4 权力距离 | 第55-61页 |
2.4.1 文化价值观 | 第55-56页 |
2.4.2 概念界定 | 第56-58页 |
2.4.3 分析层面 | 第58-59页 |
2.4.4 相关研究 | 第59-60页 |
2.4.5 研究小结 | 第60-61页 |
3 逻辑构思与假设提出 | 第61-73页 |
3.1 权力与非伦理行为 | 第61-62页 |
3.2 权力感与个体非伦理决策 | 第62-65页 |
3.2.1 虚幻控制感的中介机制 | 第62-64页 |
3.2.2 无助感的中介机制 | 第64-65页 |
3.3 实际权力与辱虐管理 | 第65-71页 |
3.3.1 虚幻控制感和无助感的双中介机制 | 第66-67页 |
3.3.2 支配性动机的调节机制 | 第67-69页 |
3.3.3 权力距离的调节机制 | 第69-71页 |
3.4 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 第71-73页 |
4 研究一:单层个体研究 | 第73-81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73-76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73页 |
4.1.2 研究对象 | 第73页 |
4.1.3 测量工具 | 第73-76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76-80页 |
4.2.1 变量测量信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76-77页 |
4.2.2 假设检验 | 第77-80页 |
4.3 研究小结 | 第80-81页 |
5 研究二:跨层配对研究 | 第81-10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81-87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81页 |
5.1.2 研究对象 | 第81-83页 |
5.1.3 测量工具 | 第83-86页 |
5.1.4 问卷发放 | 第86-87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87-100页 |
5.2.1 组内与组间一致性检验 | 第87-88页 |
5.2.2 信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88-90页 |
5.2.3 中介效应检验与对比 | 第90-93页 |
5.2.4 虚幻控制感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93-97页 |
5.2.5 无助感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97-100页 |
5.3 研究小结 | 第100-101页 |
6 讨论总结 | 第101-111页 |
6.1 结果讨论 | 第101-103页 |
6.1.1 虚幻控制感和无助感的双中介机制 | 第102页 |
6.1.2 支配性动机的调节机制 | 第102-103页 |
6.1.3 权力距离的调节机制 | 第103页 |
6.1.4 双阶段被调节的双中介机制 | 第103页 |
6.2 研究意义 | 第103-106页 |
6.2.1 理论意义 | 第103-105页 |
6.2.2 现实意义 | 第105-106页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06-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附录 | 第127-141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