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吊索拱桥地震反应分析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32页 |
2.1.1 桥梁震害分析 | 第15-17页 |
2.1.2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7-22页 |
2.1.3 地震动输入模式 | 第22-24页 |
2.1.4 土—结构相互作用 | 第24-27页 |
2.1.5 阻尼理论 | 第27-29页 |
2.1.6 桥梁健康监测 | 第29-32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3 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及等效输入 | 第35-59页 |
3.1 工程背景介绍 | 第35-40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37页 |
3.1.2 主要材料及性能 | 第37-38页 |
3.1.3 桥梁主体结构 | 第38-40页 |
3.1.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40页 |
3.2 Ⅱ类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单自由度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41-42页 |
3.2.2 结构和土层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2.3 数值计算分析 | 第44-47页 |
3.3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等效输入方法 | 第47-57页 |
3.3.1 两步法等效地震输入基本理论 | 第48-50页 |
3.3.2 结构的修正阻尼系数 | 第50-51页 |
3.3.3 输入地震波以及等效输入 | 第51-53页 |
3.3.4 单自由度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53-55页 |
3.3.5 五层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局部和高阶振型响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59-83页 |
4.1 结构自振特性 | 第60-64页 |
4.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0页 |
4.1.2 模态分析 | 第60-64页 |
4.2 振型分析理论 | 第64-66页 |
4.2.1 振型叠加法 | 第64页 |
4.2.2 模态截断的方法 | 第64-66页 |
4.2.3 计算模态的选取 | 第66页 |
4.3 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 第66-82页 |
4.3.1 输入地震波 | 第66-67页 |
4.3.2 位移反应 | 第67-77页 |
4.3.3 内力反应 | 第77-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Rayleigh阻尼的优化解 | 第83-99页 |
5.1 Rayleigh阻尼优化理论 | 第84-86页 |
5.1.1 无约束优化解 | 第84-85页 |
5.1.2 约束优化解 | 第85-86页 |
5.2 地震波反应谱及其导数 | 第86-87页 |
5.3 参与优化计算模态个数影响 | 第87-91页 |
5.3.1 Rayleigh阻尼系数 | 第87-89页 |
5.3.2 优化参考频率 | 第89-91页 |
5.4 反应峰值的计算误差 | 第91-98页 |
5.4.1 x方向激励下的计算误差 | 第92-95页 |
5.4.2 y方向激励下的计算误差 | 第95-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 第99-129页 |
6.1 桥梁实时健康监测 | 第99-111页 |
6.1.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集成 | 第99-102页 |
6.1.2 传感器系统 | 第102-107页 |
6.1.3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 第107-108页 |
6.1.4 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 第108-110页 |
6.1.5 结构安全预警评估系统 | 第110-111页 |
6.2 桥梁监测结果 | 第111-119页 |
6.2.1 风速风向监测 | 第111页 |
6.2.2 环境及结构温度监测 | 第111页 |
6.2.3 过往车辆监测 | 第111-113页 |
6.2.4 地震响应监测 | 第113-114页 |
6.2.5 索力监测 | 第114-115页 |
6.2.6 静应变监测 | 第115-116页 |
6.2.7 动应变监测 | 第116页 |
6.2.8 振动监测 | 第116-119页 |
6.3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 第119-126页 |
6.3.1 考虑SSI的桥梁模型建立 | 第119-123页 |
6.3.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123-124页 |
6.3.3 数值计算分析 | 第124-126页 |
6.4 实测地震反应分析与验证 | 第126-12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7 结论 | 第129-13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5-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