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

多杀菌素·毒死蜱的微囊化及其性能评价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多杀菌素第11-13页
        1.1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第11-12页
        1.2 多杀菌素的杀虫活性第12页
        1.3 多杀菌素的商品化制剂第12-13页
    2 毒死蜱第13-14页
        2.1 毒死蜱的理化性质第13页
        2.2 毒死蜱的杀虫活性第13-14页
        2.3 毒死蜱的商品化制剂第14页
    3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的光化学稳定性第14-15页
    4. 农药复配制剂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5 农药复配制剂的剂型发展方向第16页
    6 农药微囊化第16-18页
        6.1 农药微囊化的概念及优点第17页
        6.2 农药微囊化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7 农药悬浮剂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7.1 农药悬浮剂的组成第18-19页
        7.2 农药微囊悬浮剂的研究现状第19页
    8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多杀菌素·毒死蜱复配对小菜蛾的最佳配比筛选第21-26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1.1 供试昆虫第21页
        1.2 试验药剂第21页
        1.3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第21页
        1.4 最佳配比的筛选第21-22页
        1.5 共毒系数(CTC)的计算第22页
        1.6 数据分析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4页
        2.1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单剂对小菜蛾的毒力第22-23页
        2.2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混配最佳配比的筛选第23页
        2.3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混配最佳配比拟合第23-24页
        2.4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混剂的联合毒力测定第24页
    3 小结与讨论第24-26页
第三章 多杀菌素·毒死蜱的微囊化及其性能评价第26-47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1.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1.1.1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6页
            1.1.2 实验主要试剂第26-27页
        1.2 微球制备方法第27页
        1.3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测定第27-29页
            1.3.1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的HPLC测定条件第27-28页
            1.3.2 标样溶液的配制第28页
            1.3.3 试样溶液的配制第28页
            1.3.4 样品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1.3.5 载药量包封率的测定第29页
        1.4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HPLC分析测定方法的考察第29-30页
            1.4.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9-30页
            1.4.2 方法准确度的测定第30页
            1.4.3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第30页
        1.5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粒径测定及其形态观察第30页
        1.6 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考察第30-31页
            1.6.1 油水相体积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0页
            1.6.2 乳化剂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0-31页
            1.6.3 乳化速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1页
            1.6.4 聚乳酸浓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1页
            1.6.5 芯壁材比值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1页
        1.7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相关性能评价第31-32页
            1.7.1 差示扫描量热(DSC)鉴定第31页
            1.7.2 微球的光化学稳定性评价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2页
        2.1 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的HPLC分析第32-33页
        2.2 测定方法的线性相关性第33页
        2.3 测定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第33-34页
        2.4 油水相体积比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34-35页
            2.4.1 油水相体积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4-35页
            2.4.2 油水相体积比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第35页
        2.5 乳化剂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35-37页
            2.5.1 乳化剂种类对微球表面形态的影响第35-36页
            2.5.2 阿拉伯胶浓度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36-37页
        2.6 乳化速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7-38页
            2.6.1 乳化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7-38页
            2.6.2 乳化速度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第38页
        2.7 聚乳酸浓度对微球质量的影响第38-39页
            2.7.1 聚乳酸浓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38-39页
            2.7.2 聚乳酸浓度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第39页
        2.8 芯壁材质量比对微球制备的影响第39-41页
            2.8.1 芯壁材质量比对微球形态的影响第39-40页
            2.8.2 芯壁材质量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第40-41页
            2.8.3 芯壁材质量比对微球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第41页
        2.9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最优配方及其微球形态第41-42页
            2.9.1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最优配方第41-42页
            2.9.2 最佳工艺参数下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的外观形态第42页
    3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相关性能评价第42-44页
        3.1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第42-43页
        3.2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稳定性能研究第43-44页
    4 小结与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悬浮剂的制备和研究第47-54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47页
        1.2 悬浮剂的配制第47-48页
        1.3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第48页
        1.4 增稠剂的筛选第48页
        1.5 防冻剂的筛选第48页
        1.6 测定方法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2.1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第49-51页
            2.1.1 润湿分散剂的流点值第49-50页
            2.1.2 润湿分散剂量的确定第50-51页
        2.2 增稠剂的筛选第51页
        2.3 防冻剂的筛选第51-52页
        2.4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悬浮剂的最优配方第52页
        2.5 冷热贮稳定性测定第52-5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3-54页
第五章 多杀菌素·毒死蜱微球悬浮剂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第54-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1.1 供试药剂及施药方式第54页
        1.2 试验作物和靶标第54页
        1.3 试验地点及施药时间第54页
        1.4 试验方案第54-55页
        1.5 药效计算方法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3 小结与讨论第56-57页
本实验创新点第57页
存在问题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荣誉第62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或受理的专利第62-63页
致谢词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带面加工工艺及其ACE抑制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B在甲型流感病毒复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