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3 围岩分级 | 第11-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岩体旋切过程能量分析 | 第16-26页 |
2.1 旋切过程能量分析优点 | 第16页 |
2.2 旋切过程能量转化分析 | 第16-18页 |
2.2.1 旋切过程线性能量转化分析 | 第16-17页 |
2.2.2 旋切过程非线性能量转化分析 | 第17-18页 |
2.3 岩石旋切过程反复加卸载能量分析 | 第18-21页 |
2.3.1 旋切过程视为岩石反复加卸载过程 | 第18-20页 |
2.3.2 旋切过程能量动态守恒 | 第20-21页 |
2.4 旋切过程岩体弹性模量推导 | 第21-25页 |
2.4.1 基于旋切触探弹性模量推导 | 第21-22页 |
2.4.2 旋切触探弹性模量公式适用条件 | 第22-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旋切触探仪简介 | 第26-36页 |
3.1 旋切触探仪优势 | 第26页 |
3.2 旋切触探仪结构 | 第26-29页 |
3.2.1 总体结构 | 第26-28页 |
3.2.2 主要部件 | 第28-29页 |
3.3 旋切触探仪使用 | 第29-35页 |
3.3.1 开机前的准备 | 第29页 |
3.3.2 使用方法 | 第29-30页 |
3.3.3 电控部分的主要操作 | 第30-34页 |
3.3.4 触探仪操作注意事项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三级围岩弹性模量现场试验研究 | 第36-54页 |
4.1 三级围岩旋切触探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4.2 三级围岩旋切触探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1页 |
4.3 三级围岩旋切触探弹性模量研究成果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旋切触探工程岩体分级探究 | 第54-74页 |
5.1 旋切触探弹性模量与工程岩体分级 | 第54-63页 |
5.1.1 现场研究试验 | 第54-56页 |
5.1.2 弹性模量与工程岩体分级探究分析 | 第56-62页 |
5.1.3 弹性模量与工程岩体分级探究成果 | 第62-63页 |
5.2 旋切触探钻速与工程岩体分级 | 第63-66页 |
5.2.1 现场研究试验 | 第63-64页 |
5.2.2 钻速与工程岩体分级探究分析 | 第64-65页 |
5.2.3 钻速与工程岩体分级探究成果 | 第65-66页 |
5.3 旋切触探弹性模量与钻速相结合工程岩体分级 | 第66-72页 |
5.3.1 现场研究试验 | 第66-67页 |
5.3.2 弹性模量与钻速相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探究分析 | 第67-71页 |
5.3.3 弹性模量与钻速相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探究成果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基于旋切触探BP神经网络 | 第74-82页 |
6.1 BP神经网络理论 | 第74-78页 |
6.1.1 BP神经网络基本思路 | 第74页 |
6.1.2 BP神经网络建模算法 | 第74-78页 |
6.2 BP神经网络建模 | 第78-79页 |
6.3 样本数据 | 第79页 |
6.4 参数预测 | 第79-81页 |
6.5 BP神经网络研究成果 | 第8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