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施工论文--各种工程、工种论文--一般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工程论文

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现状第12-13页
        1.2.1 国内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第12页
        1.2.2 国外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改进型效用函数及多元非线性回归的基本理论第15-21页
    2.1 最优化算法的分类第15-16页
        2.1.1 遗传算法第15-16页
        2.1.2 蚁群算法第16页
        2.1.3 粒子群算法第16页
        2.1.4 模拟退火法第16页
    2.2 效用和效用函数的基本理论第16-18页
        2.2.1 效用的提出与介绍第16-17页
        2.2.2 效用函数的提出与介绍第17-18页
    2.3 熵值法的基本理论第18-19页
        2.3.1 熵值法概述第18页
        2.3.2 熵值法的权重求解第18-19页
    2.4 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概述第19-20页
        2.4.1 回归分析基本理论第19-20页
        2.4.2 MATLAB软件在沥青混凝土试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第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重庆市某水库工程原材料检测第21-29页
    3.1 工程概况第21-22页
        3.1.1 工程简介第21页
        3.1.2 水文气象条件第21页
        3.1.3 工程地质第21-22页
    3.2 沥青混凝土心墙对原材料的要求第22-24页
    3.3 沥青混凝土原材料检测第24-26页
        3.3.1 粗骨料检测第24页
        3.3.2 细骨料检测第24-25页
        3.3.3 填料检测第25-26页
        3.3.4 沥青检测第26页
    3.4 本章小结第26-29页
4 基于改进型效用函数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第29-47页
    4.1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第29-33页
        4.1.1 矿料级配的选择第29页
        4.1.2 油石比与填料用量的选择第29-30页
        4.1.3 初选用配合比第30-33页
    4.2 构建效用函数的数据模型第33-37页
        4.2.1 初步筛选配合比第33页
        4.2.2 效用函数模型构建第33-37页
    4.3 熵值法的权重求解第37-38页
    4.4 效用函数计算第38-39页
    4.5 单因素法求解最优配合比第39-46页
        4.5.1 油石比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0-42页
        4.5.2 填料用量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4.5.3 级配指数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4.6 本章结论第46-47页
5 基于弯曲性能的沥青混凝土心墙质量控制研究第47-63页
    5.1 工程项目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概述第47-48页
        5.1.1 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第47-48页
        5.1.2 质量控制的方法第48页
    5.2 沥青混凝土心墙铺筑第48-51页
        5.2.1 防渗心墙铺筑前的准备第48-49页
        5.2.2 模板的架设与拆除第49页
        5.2.3 过渡料的摊铺第49-50页
        5.2.4 沥青混凝土的摊铺第50页
        5.2.5 沥青混凝土的碾压第50页
        5.2.6 施工缝的处理第50-51页
        5.2.7 沥青混凝土心墙质量控制第51页
    5.3 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施工质量控制第51-62页
        5.3.1 沥青混凝土弯曲试验方案第52-58页
        5.3.2 基于试验数据建立弯曲性能预测模型第58-59页
        5.3.3 运用MATLAB求解模型第59-62页
    5.4 本章结论第62-63页
6 结论第63-65页
    6.1 研究结论第63-64页
    6.2 研究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致谢第69-71页
附录A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现场旋切触探的岩体力学参数及工程岩体分级研究
下一篇:不锈钢和钛合金选区激光熔化成形工艺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