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酸性矿山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分异及嗜酸Acidothiobacillus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格局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极端嗜酸微生物的生态多样性第13-15页
        1.1.1 极端嗜酸微生物概述第13-14页
        1.1.2 极端嗜酸微生物的生态多样性第14-15页
    1.2 极端嗜酸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第15-17页
        1.2.1 极端嗜酸微生物的系统发育第15页
        1.2.2 极端嗜酸微生物的多样性第15-17页
    1.3 微生物地理学及AMD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7-18页
        1.3.1 微生物地理学第17页
        1.3.2 AMD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7-18页
    1.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第18-21页
        1.4.1 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一般方法和原理第18-21页
        1.4.2 高通量测序在研究极端嗜酸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应用第21页
    1.5 近缘微生物群体遗传及微进化第21-22页
        1.5.1 近缘微生物群体遗传第21-22页
        1.5.2 微进化第22页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3页
        1.6.1 研究目的意义第22-23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
    1.7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AMD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第24-38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4-26页
        2.1.1 样地描述及样品采集第24-25页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25页
        2.1.3 理化因子测定第25-26页
        2.1.4 样品总DNA抽提和纯化第26页
        2.1.5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第26页
    2.2 数据分析第26-27页
    2.3 结果分析第27-35页
        2.3.1 AMD理化参数第27-28页
        2.3.2 高通量测序数据质控及分析第28-29页
        2.3.3 AMD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29-30页
        2.3.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高层次分类单元门水平上的群落结构第30-31页
        2.3.5 AMD样品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属水平上群落结构第31-33页
        2.3.6 AMD样品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第33页
        2.3.7 AMD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分异第33-35页
    2.4 讨论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嗜酸Acidothiobacillus的分离、筛选、纯化及鉴定第38-47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8-41页
        3.1.1 材料第38页
        3.1.2 试验培养基第38-39页
        3.1.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9页
        3.1.4 嗜酸Acidothiobacillus的分离、筛选和纯化第39-40页
        3.1.5 嗜酸Acidothiobacillus的保藏第40页
        3.1.6 嗜酸Acidothiobacillus菌株DNA提取第40页
        3.1.7 嗜酸Acidothiobacillus的鉴定第40-41页
    3.2 数据处理第41页
    3.3 结果分析第41-45页
        3.3.1 嗜酸Acidothiobacillus分离结果第41-43页
        3.3.2 ITS序列扩增结果第43-45页
        3.3.3 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5页
    3.4 讨论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嗜酸Acidothiobacillus种群的基因型地理分布格局第47-57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7-50页
        4.1.1 试验菌株第47-48页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8页
        4.1.3 rep-PCR扩增及电泳第48-49页
        4.1.4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49-50页
    4.2 数据处理第50页
    4.3 结果分析第50-55页
        4.3.1 rep-PCR聚类分析第50-53页
        4.3.2 MLST分析第53-55页
    4.4 讨论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附录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介第71-72页
附件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布鲁氏菌TCS TceSR和TcfSR的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
下一篇:SIK2基因敲除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