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2.1 主要的概念 | 第13-17页 |
2.1.1 审计失败概念 | 第13-14页 |
2.1.2 创业板市场和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概念 | 第14页 |
2.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15页 |
2.1.4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 创业板上市企业特点及创业板审计形成原因 | 第17-19页 |
2.2.1 创业板上市企业特点 | 第17-18页 |
2.2.2 创业板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 第18-19页 |
2.3 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3.1 关于企业财务舞弊对审计失败影响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2 关于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失败影响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3 关于外部监管环境对审计失败影响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4 关于创业板审计风险的研究 | 第22页 |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2.4.1 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22-23页 |
2.4.2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3章 案例描述 | 第24-30页 |
3.1 金亚科技公司简介 | 第24页 |
3.2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第24-25页 |
3.3 金亚科技审计失败案件回顾 | 第25页 |
3.4 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方式 | 第25-30页 |
3.4.1 虚构货币资金 | 第26-27页 |
3.4.2 虚构预付工程款 | 第27-28页 |
3.4.3 虚增收入 | 第28-30页 |
第4章 金亚科技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第30-41页 |
4.1 来自注册会计师的原因 | 第30-37页 |
4.1.1 注册会计师对金亚科技的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 | 第30-33页 |
4.1.2 未能执行足够的审计程序 | 第33-34页 |
4.1.3 未能保持足够的职业怀疑态度 | 第34-35页 |
4.1.4 审计独立性受影响 | 第35-37页 |
4.2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 第37-41页 |
4.2.1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关系失衡 | 第37页 |
4.2.2 创业板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37-38页 |
4.2.3 违法成本低 | 第38-41页 |
第5章 防范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41-45页 |
5.1 从注册会计师角度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41-43页 |
5.1.1 认真评估创业板企业的审计风险 | 第41页 |
5.1.2 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和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 | 第41-42页 |
5.1.3 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 | 第42页 |
5.1.4 推广新审计技术、培养高水平人才 | 第42-43页 |
5.2 从外部监管角度防范审计失败的建议 | 第43-45页 |
5.2.1 提高违法成本 | 第43页 |
5.2.2 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度 | 第43-44页 |
5.2.3 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4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